剖宫产恶露不净需观察恶露性状、身体伴随症状,及时超声、血常规检查,用药物、按摩促进子宫收缩,保持会阴清洁、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适当活动、合理饮食调整生活方式来处理。
一、观察恶露情况
1.观察恶露性状
正常恶露有血腥味,但无臭味,持续4-6周,总量为250-500ml。剖宫产恶露不净时需密切观察恶露的颜色、量和气味。如果恶露颜色持续鲜红且量多,或转为浆液性恶露后又增多,或变为脓性恶露伴有臭味,都需要引起重视。对于不同年龄的产妇,其身体恢复情况不同,年轻产妇身体恢复相对较快,而年龄较大的产妇可能恢复稍慢,但观察恶露的原则是一致的。对于有剖宫产病史的产妇,若本身有贫血等基础病史,恶露不净可能会加重贫血状况,更需仔细观察恶露情况。
例如,正常的血性恶露一般持续3-4天,颜色鲜红,含有大量血液、小血块及坏死的蜕膜组织。如果血性恶露持续时间超过10天仍未干净,就属于恶露不净的情况。
2.观察身体伴随症状
注意产妇是否伴有发热、腹痛等症状。如果恶露不净同时伴有发热,体温超过38℃,且下腹部有压痛,可能提示宫腔内有感染。不同生活方式的产妇,如产后活动量少的产妇,更容易发生宫腔感染,从而导致恶露不净伴有发热腹痛等症状。对于有剖宫产手术史的产妇,如果术后恢复期间不注意个人卫生,也容易引发感染导致恶露异常。
二、及时就医检查
1.超声检查
通过B超检查可以了解子宫复旧情况,查看宫腔内是否有残留的胎盘、胎膜组织。对于不同年龄的产妇,超声检查的操作和观察重点基本一致,但年龄较大的产妇可能存在子宫肌层弹性相对较差等情况,不过超声检查都能清晰显示宫腔内的情况。如果B超发现宫腔内有残留组织,如残留的胎盘胎膜,就需要进一步处理。例如,若残留组织较小,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促进子宫收缩的药物,促使残留组织排出;若残留组织较大,可能需要进行清宫手术。
2.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产妇是否有感染及贫血情况。如果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提示有感染存在。对于有贫血病史的剖宫产产妇,恶露不净可能会导致贫血加重,血常规检查能及时发现血红蛋白下降等贫血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纠正贫血措施,如补充铁剂等。
三、促进子宫收缩
1.药物促进子宫收缩
可以使用缩宫素等药物促进子宫收缩。缩宫素能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减少出血。对于不同年龄的产妇,使用缩宫素时需要根据产妇的具体身体状况调整剂量等,但一般来说,缩宫素是促进子宫收缩的常用药物。不过,有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产妇使用缩宫素需要谨慎评估风险。
2.按摩子宫
医护人员或家属可以通过按摩子宫的方法促进子宫收缩。按摩子宫时要注意力度适中,从宫底开始,环形按摩子宫。对于产后不同时间的产妇,按摩子宫的手法和频率可能略有不同,但目的都是促进子宫收缩,减少恶露排出不畅的情况。例如,产后早期按摩子宫有助于子宫尽快恢复正常收缩,减少恶露不净的发生风险。
四、预防感染
1.保持会阴部清洁
产妇要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会阴部,勤换卫生巾。对于产后身体恢复相对较慢的年龄较大产妇,更要注意会阴部的清洁,因为其抵抗力相对较低,容易发生感染。清洗时要注意由前向后清洗,防止将肛门处的细菌带入阴道引起感染。
2.抗生素应用
如果存在感染情况,医生会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选择会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等情况来定。对于有剖宫产手术史的产妇,一旦发生感染,使用抗生素要更加谨慎,需要考虑剖宫产手术可能带来的感染风险及抗生素对产妇身体的影响等。例如,如果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可能会选用针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五、调整生活方式
1.适当活动
产后产妇应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活动。早期可以在床上进行翻身、四肢活动等,产后24小时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如下床轻微活动。对于不同年龄的产妇,活动量的增加速度不同。年轻产妇可以较快增加活动量,而年龄较大的产妇要循序渐进。适当活动有助于促进子宫收缩,利于恶露排出。例如,产后适当散步等活动可以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帮助子宫恢复,减少恶露不净的发生。
2.合理饮食
产妇要保证合理饮食,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合理饮食有助于身体恢复,对于恶露排出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有助于身体组织的修复,维生素C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从而利于恶露正常排出。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影响子宫收缩,加重恶露不净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