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病因包括耳部疾病相关如梅尼埃病因内耳膜迷路积水致平衡感受器功能紊乱、耳石症因耳石脱落至半规管、前庭神经炎多由前庭神经遭病毒感染;神经系统相关如脑血管疾病中后循环缺血因血管问题、小脑梗死或出血因影响平衡结构、颅内肿瘤压迫神经、癫痫因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全身性疾病相关如心血管疾病中高血压因血压控制不佳、心律失常因心脏泵血改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中糖尿病因血糖问题、甲状腺功能异常因代谢改变;其他因素如眼源性眩晕因眼部疾病致信息不协调、精神心理因素因长期精神问题导致心因性眩晕。
一、耳部疾病相关病因
(一)梅尼埃病
梅尼埃病是较为常见的引起眩晕的耳部疾病。其确切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内耳膜迷路积水会导致内耳的平衡感受器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眩晕,常伴有耳鸣、耳闷胀感以及波动性听力下降。这种疾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性别差异不十分显著,生活中过度疲劳、精神紧张等因素可能诱发其发作。
(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
耳石症是由于耳石脱落至半规管内引起的。正常情况下耳石附着于耳石膜上,当各种原因导致耳石脱落,当头位变化时,半规管内的内淋巴流动受影响,刺激壶腹嵴,就会引发强烈的眩晕,眩晕发作常与头部位置变化有关,持续时间一般较短,通常不超过1分钟。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中头部外伤、耳部手术等可能是其诱因。
(三)前庭神经炎
前庭神经炎多是由于前庭神经遭受病毒感染所致。患者常在上呼吸道感染后突然出现眩晕,眩晕程度较重,可伴有恶心、呕吐,但一般无耳鸣、听力下降。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病,青壮年相对多见,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生活中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易发病。
二、神经系统相关病因
(一)脑血管疾病
1.后循环缺血:后循环主要供应脑干、小脑等部位的血液,当后循环发生缺血时,可引起眩晕。常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血管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等是导致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患者除眩晕外,还可能伴有头痛、肢体麻木、言语不利等症状。
2.小脑梗死或出血:小脑是维持身体平衡的重要结构,小脑发生梗死或出血时,会影响其平衡调节功能,导致眩晕。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更易发生。起病较急,除眩晕外,常伴有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头痛、呕吐等症状。
(二)颅内肿瘤
某些颅内肿瘤,如听神经瘤、小脑肿瘤等,可压迫前庭神经或影响平衡相关的神经结构,从而引起眩晕。听神经瘤多见于中年人,早期可出现耳鸣、听力下降,逐渐发展为眩晕;小脑肿瘤可发生于不同年龄段,患者除眩晕外,还可能有头痛、呕吐、视力障碍等表现。
(三)癫痫
部分癫痫发作可表现为眩晕,称为眩晕性癫痫。其发病机制与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有关,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和青少年相对多见。眩晕发作可为单纯的症状,也可伴有意识障碍、肢体抽搐等其他癫痫发作表现。
三、全身性疾病相关病因
(一)心血管疾病
1.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血压突然升高时,可能会引起眩晕。中老年人高血压患者较为常见,血压波动过大是主要诱因,患者除眩晕外,常伴有头痛、心悸等症状。
2.心律失常:某些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等,可导致心脏泵血功能改变,引起脑供血不足,从而出现眩晕。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有心脏病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患者可伴有心悸、胸闷等症状。
(二)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
1.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发生低血糖时可出现眩晕,同时伴有出汗、饥饿感、手抖等症状;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累及前庭神经时,也可导致眩晕。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长期高血糖、血糖波动大是主要危险因素。
2.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时,机体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可能出现眩晕;甲状腺功能减退时,代谢减缓,也可能引起眩晕。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相对多见,患者除眩晕外,还伴有甲状腺功能异常相关的其他表现,如甲亢患者可有多汗、消瘦、心慌等,甲减患者可有怕冷、乏力、水肿等。
四、其他因素
(一)眼源性眩晕
眼部疾病导致视觉传入信息与前庭感觉信息不协调时可引起眩晕,如屈光不正、青光眼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有眼部基础疾病的人群易出现,患者除眩晕外,可伴有视力障碍等眼部相关症状。
(二)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因素也可能导致眩晕,称为心因性眩晕。多见于中青年人群,患者除眩晕外,常伴有情绪低落、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心理方面的表现,通过详细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后可考虑此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