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与前列腺素合成释放异常、子宫收缩异常等有关,继发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慢性炎症等有关,生活方式和精神心理因素也有影响,不同人群青春期、育龄期、围绝经期痛经各有特点及注意事项,需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相应关注和处理。
一、原发性痛经的原因
(一)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异常
子宫内膜在月经周期中会合成前列腺素,尤其是前列腺素Fα和前列腺素E。在月经来潮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显著增加,其中前列腺素Fα能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导致子宫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出现痛经。一般在生育期女性中较为常见,这与女性自身的生理周期变化相关,年轻女性在月经初潮后的一段时间内,可能因身体对前列腺素的调节机制尚未完全成熟,更容易出现前列腺素合成异常引发的痛经。
(二)子宫收缩异常
子宫收缩异常也可能导致痛经。子宫收缩过强或不协调,使得子宫供血不足,引发痛经。这种情况可能受个体的子宫肌层特性影响,比如有些女性子宫肌层对收缩的敏感性较高,在月经期间子宫收缩时就会出现较强烈的疼痛反应。
二、继发性痛经的原因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异位的内膜组织会随着月经周期发生周期性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疼痛。这种情况在育龄女性中发病率逐渐上升,患者多有进行性加重的痛经,且疼痛部位多为下腹深部和腰骶部,可放射至会阴、肛门或大腿等部位。发病原因可能与经血逆流、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等有关,有家族中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女性,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二)子宫腺肌病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主要症状是经量过多、经期延长以及逐渐加剧的进行性痛经。其发生可能与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等造成的子宫肌层损伤有关,多见于经产妇,年龄多在30-50岁之间,这类女性由于有过妊娠相关的子宫操作史,子宫肌层受损后更容易引发子宫腺肌病导致痛经。
(三)盆腔慢性炎症
盆腔慢性炎症包括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等,炎症长期刺激盆腔组织,在月经期间可能会导致盆腔充血加重,从而引发痛经。患者往往有盆腔炎症病史,如既往有盆腔炎发作史,在月经前后可能会出现下腹部坠胀、疼痛等痛经表现,且疼痛在劳累、性交后可能会加重。
三、其他影响因素
(一)生活方式因素
1.过度劳累:长期过度劳累会影响身体的内分泌调节和免疫系统功能,在月经期间可能会加重痛经症状。比如一些职业女性长时间加班、熬夜,身体处于疲劳状态,月经时痛经可能更明显。
2.寒冷刺激:经期受寒,如穿着过少、接触冷水等,会使盆腔血管收缩,导致子宫缺血缺氧,加重痛经。尤其是青春期女性,往往不太注意经期保暖,更容易因寒冷刺激引发痛经。
3.饮食因素:过多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可能会对子宫产生不良刺激,影响子宫的正常收缩,从而诱发或加重痛经。例如经期大量食用冰淇淋、辣椒等食物的女性,痛经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
(二)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精神心理因素也可能影响痛经的发生和程度。精神心理因素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子宫的收缩和疼痛感知。比如一些学生在考试期间月经来潮时,由于精神高度紧张,痛经可能会比平时更严重。
四、特殊人群的痛经情况及注意事项
(一)青春期女性
青春期女性痛经多为原发性痛经,与前列腺素合成释放异常等因素相关。此阶段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保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经期保暖,避免寒冷刺激,饮食上要避免过多食用生冷、辛辣食物。同时,要正确认识月经生理现象,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情舒畅,一般随着年龄增长,生殖系统逐渐发育成熟,部分人的痛经情况会有所缓解。
(二)育龄期女性
育龄期女性痛经需注意排查继发性痛经的可能,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有生育计划的女性,如果痛经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后进行相应处理。对于没有生育计划的女性,也应关注自身痛经情况,若痛经进行性加重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月经紊乱、经量过多等,需及时就诊。同时,育龄期女性要注意避免不必要的宫腔操作,减少子宫肌层损伤的风险,降低子宫腺肌病等疾病的发生几率。
(三)围绝经期女性
围绝经期女性出现痛经要警惕妇科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癌等。此阶段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激素水平波动较大,若出现痛经,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超声检查等,以排除器质性病变。同时,围绝经期女性身体各方面机能逐渐下降,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缓解因激素变化带来的不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