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痛经与前列腺素合成释放异常、子宫收缩异常、精神神经因素有关;继发性痛经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症、子宫畸形有关。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心理疏导)、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口服避孕药、孕激素)和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的相应手术)。
一、痛经的原因
(一)原发性痛经
1.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异常:子宫内膜合成前列腺素增加,尤其是前列腺素Fα和前列腺素E,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而出现痛经。青春期女性多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其中前列腺素Fα是造成痛经的主要原因,其含量升高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出现痛经。
2.子宫收缩异常:子宫收缩不协调或子宫收缩过强,子宫腔内压力升高,局部缺血缺氧导致痛经。
3.精神、神经因素:焦虑、紧张、恐惧等精神神经因素可加重痛经感受,尤其是青春期女性,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情绪波动可能影响痛经的程度。
(二)继发性痛经
1.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如卵巢、盆腔腹膜等。在月经期间,异位的内膜组织也会出血,刺激局部组织引起疼痛。多见于育龄期女性,疼痛多随经期加重,且呈进行性加重趋势,疼痛部位多为下腹深部和腰骶部。
2.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主要表现为经量过多、经期延长以及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与子宫肌层内的异位内膜腺体随着月经周期发生周期性出血有关。
3.盆腔炎症:盆腔内存在炎症病灶,月经期间盆腔充血可使炎症部位刺激加重,导致痛经。常见于有盆腔感染病史的女性,炎症长期存在使盆腔组织处于充血状态,月经时充血加重引发疼痛。
4.子宫畸形:如残角子宫、双角子宫等,月经血排出不畅可引起痛经。这种情况在青春期女性中也可能出现,由于子宫结构异常,月经血排出受阻,子宫收缩加强以试图排出经血,从而引发痛经。
二、痛经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月经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可适当摄入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热汤、热粥等,有助于缓解子宫痉挛。对于青春期女性,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内分泌功能,减少痛经发生。
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时身体处于放松状态,有利于缓解子宫平滑肌痉挛,减轻痛经。各年龄段女性均应注意休息,尤其是痛经发作时,充足休息可缓解不适。
运动: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对减轻痛经有一定帮助。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在痛经发作时,剧烈运动可能加重子宫收缩和疼痛。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女性运动方式和强度应有所不同,例如青春期女性运动强度不宜过大,而育龄期女性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
2.心理疏导:对于因精神神经因素导致的痛经,心理疏导很重要。通过心理咨询、放松训练等方式,缓解焦虑、紧张情绪,从而减轻痛经症状。青春期女性心理波动较大,家人和医护人员应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和疏导;育龄期女性可能因工作、生活压力等出现心理问题,进而加重痛经,需关注其心理状态并进行相应干预。
(二)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子宫收缩和疼痛。常用药物如布洛芬、萘普生等,适用于大多数原发性痛经患者。但对于有胃肠道疾病史的女性,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应谨慎使用;对于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女性,也需避免使用此类药物。
2.口服避孕药:通过抑制排卵,减少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适用于要求避孕且适合口服避孕药的痛经女性。但口服避孕药有一定的禁忌证,如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不明原因阴道出血等情况的女性不宜使用,青春期女性使用需谨慎评估。
3.孕激素:如甲地孕酮、甲羟孕酮等,通过使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减轻痛经。常用于子宫腺肌病等引起的继发性痛经患者,但使用时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可能引起体重增加、抑郁等,且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三)手术治疗
1.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病情较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腹腔镜下异位病灶切除术等。手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但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如出血、感染、复发等可能,术后需密切随访。
2.子宫腺肌病的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无生育要求或药物治疗无效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可考虑子宫切除术。但子宫切除术是有创手术,会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一定影响,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充分评估患者的情况后再决定是否采用手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