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的筛查包括病史和症状询问、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超声、MRI)、子宫内膜活检(分段诊刮、子宫内膜吸取活检),一般风险人群中育龄期女性关注月经情况、绝经后女性每年至少筛查一次,高危人群如肥胖、有家族史、长期服无拮抗雌激素者需强化筛查,要综合因素制定个性化方案以早期发现病变提高疗效和生存率。
一、子宫内膜癌的筛查方法
(一)病史和症状询问
1.适用人群及意义:适用于所有女性,通过询问病史了解月经情况(如月经紊乱、异常阴道出血等)、家族史(如有子宫内膜癌或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等相关家族史者风险较高)、个人史(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长期服用雌激素等情况)。异常阴道出血是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的症状,尤其是绝经后阴道出血,需高度警惕,通过详细询问能初步筛选出高危人群。
2.年龄因素影响:不同年龄阶段女性需关注的重点不同,年轻女性月经紊乱可能与内分泌等因素相关,但也不能忽视子宫内膜癌可能;绝经后女性出现阴道出血则更应重视。
(二)妇科检查
1.检查内容及意义:包括盆腔检查,观察外阴、阴道、宫颈情况,触诊子宫大小、形态、质地及双侧附件情况。通过妇科检查可以初步发现子宫有无异常增大、附件有无包块等情况,有助于发现可能存在的病变迹象,但单纯妇科检查不能确诊子宫内膜癌,只是一种初步筛查手段。
2.生活方式影响:肥胖女性可能因盆腔脂肪堆积影响妇科检查的准确性,检查时需更仔细操作;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女性在检查时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相关状况,保证检查顺利进行。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经阴道超声:是常用的筛查方法之一。可以清晰观察子宫大小、子宫内膜厚度、宫腔内有无赘生物等情况。一般来说,子宫内膜厚度超过5mm在绝经后女性中就需引起关注,若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厚度≥4mm且有阴道出血等症状,或子宫内膜增厚伴有异常回声等情况,提示可能存在子宫内膜病变。对于年轻女性,月经周期不同时期子宫内膜厚度正常范围不同,也可通过经阴道超声监测子宫内膜情况。
经腹部超声:适用于肥胖、阴道出血不宜进行经阴道超声检查等情况,通过腹部探头观察子宫及附件情况,但相对经阴道超声分辨率稍低。
2.MRI(磁共振成像):对于超声发现异常或需要更详细评估子宫肌层浸润、宫颈受累等情况时可选用。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更准确判断子宫内膜癌病灶范围、肌层浸润深度等,有助于临床分期,但一般不作为初筛首选,多用于超声等检查提示异常后进一步评估。
(四)子宫内膜活检
1.分段诊刮:是诊断子宫内膜癌最常用且有价值的方法。通过刮取宫腔内膜和宫颈管内膜组织分别送检,能明确是否为子宫内膜癌及病变部位。操作时需注意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避免漏诊或误诊。对于绝经后女性,分段诊刮可清晰区分子宫内膜癌和宫颈腺癌等情况;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等特殊情况的女性,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活检方式。
2.子宫内膜吸取活检:相对分段诊刮创伤较小,通过吸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对于筛查子宫内膜癌也有一定价值,尤其适用于不愿接受分段诊刮或惧怕疼痛等情况的女性,但准确性有时稍逊于分段诊刮,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二、不同人群的筛查建议
(一)一般风险人群
1.育龄期女性:对于月经规律但出现月经紊乱等情况,可先通过妇科检查、超声等初步评估,若有异常再考虑进一步的子宫内膜活检等检查。一般建议定期关注自身月经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检查。
2.绝经后女性: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包括妇科检查、超声检查子宫内膜厚度等的筛查。因为绝经后女性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发人群,早期发现病变有助于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二)高危人群
1.肥胖人群(体重指数BMI≥28):BMI与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相关,这类人群除了常规的筛查项目外,应更密切关注子宫内膜情况,可适当增加超声检查等的频率,必要时更早进行子宫内膜活检等检查。因为肥胖会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长期刺激子宫内膜,增加发病风险。
2.有子宫内膜癌家族史人群:如果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子宫内膜癌,建议从较年轻的年龄开始(比如比家族中最早发病者提前10年左右)进行筛查,筛查项目可适当强化,除了常规的病史询问、妇科检查、超声检查外,可能更倾向于早期进行子宫内膜活检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存在的病变。
3.长期服用雌激素且无孕激素拮抗人群:这类人群患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需加强筛查。定期进行妇科检查、超声检查子宫内膜厚度,必要时进行子宫内膜活检,同时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是否需要调整雌激素使用方案等。
总之,子宫内膜癌的筛查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筛查方案,以便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癌,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