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痛经与前列腺素合成释放异常、子宫收缩异常有关;继发性痛经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症、宫内节育器影响等导致;其他相关因素包括精神心理、饮食、遗传等,精神紧张焦虑等可诱发或加重痛经,过度食用生冷寒凉等食物、节食致营养不良会影响,且痛经有遗传倾向。
一、原发性痛经的常见原因
(一)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异常
子宫内膜合成前列腺素(PG)增加是原发性痛经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前列腺素Fα(PGFα)和前列腺素E(PGE)含量升高,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出现痛经。一般在月经来潮时,子宫内膜脱落,释放出前列腺素,青春期女性子宫内膜中PG含量较高,易发生痛经,这与年龄因素相关,青春期女性内分泌变化明显,子宫内膜合成PG的调控机制尚不完善,导致PG合成异常增多引发痛经。
(二)子宫收缩异常
子宫收缩过强或不协调收缩会导致子宫缺血缺氧,引发痛经。比如子宫收缩过于强烈时,子宫肌层内压力增高,压迫子宫血管,造成局部缺血,进而产生疼痛。这种子宫收缩异常可能与个体的子宫肌层对缩宫素等刺激的敏感性有关,不同女性子宫肌层对相关激素的反应存在差异,部分女性子宫肌层对缩宫素敏感性较高,在月经期间子宫收缩更强烈,容易出现痛经。
二、继发性痛经的常见原因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细胞种植在子宫内膜以外的位置而形成的一种女性常见妇科疾病。异位的内膜组织也会随月经周期而发生周期性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和疼痛。子宫内膜异位症多见于生育年龄女性,与女性的生育史、内分泌环境等因素相关,比如有多次人工流产史的女性,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可能更容易异位到其他部位,从而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痛经的风险。异位的内膜组织可出现在盆腔内的多个部位,如卵巢、盆腔腹膜等,不同部位的异位内膜在月经周期出血时引起的疼痛表现和部位可能有所不同,有的女性可能表现为下腹深部和腰骶部疼痛,且疼痛呈进行性加重。
(二)子宫腺肌病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主要症状是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和逐渐加重的进行性痛经。其发生与子宫肌层的损伤有关,如多次妊娠、分娩及慢性子宫内膜炎等可导致子宫肌层损伤,使得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侵入子宫肌层,引起子宫肌层的异常增生和收缩,从而出现痛经。多见于30-50岁经产妇,年龄因素在此病导致痛经中起重要作用,随着年龄增长,女性子宫肌层的修复和调节能力可能下降,更容易发生子宫腺肌病相关的痛经。
(三)盆腔炎症
盆腔炎症如慢性盆腔炎等,在月经期间,盆腔充血会使炎症部位的刺激加重,从而导致痛经。盆腔炎多由经期卫生不良、不洁性生活等引起,细菌等病原体感染盆腔组织,造成盆腔组织的炎性改变,月经来潮时盆腔充血,炎症部位受到刺激,引发疼痛。女性若有不洁性生活史或经期不注意卫生,就容易患盆腔炎症,进而出现痛经症状,不同程度的盆腔炎症引起的痛经程度可能不同,病情较重时痛经可能较为明显。
(四)宫内节育器(IUD)影响
部分女性放置宫内节育器后会出现痛经加重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宫内节育器作为异物刺激子宫,引起子宫收缩增强,或者导致子宫内膜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应,从而引发痛经。一般在放置宫内节育器后的前几个月比较常见这种情况,与个体对宫内节育器的反应差异有关,有的女性对宫内节育器的刺激较为敏感,子宫收缩反应更强烈,就容易出现痛经。
三、其他相关因素
(一)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精神心理因素也可能诱发或加重痛经。比如考试期间、工作压力大的时期,女性痛经的发生率可能会增加。精神心理因素可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而影响子宫的收缩和前列腺素的合成等,导致痛经症状的出现或加重。青春期女性若面临学习压力等精神因素影响,更容易出现痛经,因为青春期女性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尚不稳定,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
(二)饮食因素
过度食用生冷、寒凉食物可能会导致痛经。例如在月经期间大量进食冰淇淋、冰镇饮料等,寒冷刺激可引起子宫血管收缩,导致子宫缺血缺氧,从而诱发痛经。另外,过度节食导致营养不良,也可能影响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包括内分泌调节,进而引发痛经。女性在月经期间应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避免食用过多生冷寒凉食物,保证营养均衡,以减少痛经发生的风险。
(三)遗传因素
痛经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母亲有严重痛经的情况,女儿发生痛经的可能性相对较高。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个体的子宫结构、前列腺素代谢等方面,使后代更容易出现痛经相关的病理生理改变。但遗传因素并不是唯一决定因素,环境因素等也会对痛经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