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的诊断需结合临床病史、体格检查、血清酶学检测、基因检测、肌肉活检及神经电生理检查,其中临床病史应关注家族史、运动发育里程碑延迟及进行性肌无力表现,体格检查可见Gowers征阳性、翼状肩胛征、腓肠肌假性肥大及腱反射减弱;血清酶学检测以肌酸激酶(CK)升高最敏感,其他酶学指标特异性较低;基因检测首选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可明确致病突变类型并指导遗传咨询与治疗;肌肉活检用于血清酶学与临床表现不符或基因检测未发现明确致病突变时,可提供病理学证据;神经电生理检查中肌电图(EMG)显示肌源性损害,神经传导速度(NCV)通常正常;特殊人群中儿童患者需与先天性肌病等鉴别,女性携带者约8%可出现轻度肌无力表现,老年患者需详细询问家族史及运动发育史并定期评估心功能。
一、临床病史与体格检查
1.1.病史采集要点:需详细询问家族史,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为X连锁隐性遗传病,约2/3患者有明确家族史,1/3为新发突变;需记录患者运动发育里程碑延迟情况,如独坐、爬行、行走年龄较同龄儿延迟,部分患儿2~3岁仍无法独立行走;需关注进行性加重的肌无力表现,早期表现为步态异常(如摇摆步态)、频繁跌倒,后期出现上楼困难、蹲起困难、双下肢无力明显。
1.2.体格检查特征:Gowers征阳性是DMD典型体征,表现为患儿从仰卧位起立时,需先翻身至俯卧位,再以双手支撑下肢缓慢站起;翼状肩胛征常见,因肩胛带肌无力导致肩胛骨外展前突;腓肠肌假性肥大发生率约90%,表现为小腿后侧肌肉体积增大、质地硬实,但肌力明显减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尤其以膝腱反射、跟腱反射为著。
二、血清酶学检测
2.1.肌酸激酶(CK)检测:CK是诊断DMD最敏感的血清学指标,正常儿童CK值<200U/L,DMD患者CK值常>1000U/L,部分可达正常值10~100倍;CK升高与肌细胞膜损伤、肌纤维坏死相关,但需注意剧烈运动、肌肉注射、感染等因素可能导致CK一过性升高,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2.2.其他酶学指标: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也可升高,但特异性低于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DMD中通常正常,若CK-MB显著升高需警惕心肌受累或合并其他疾病。
三、基因检测
3.1.检测方法选择: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是DMD基因检测的一线方法,可检测DMD基因79个外显子的缺失或重复突变,约65%~70%的DMD患者存在外显子缺失;若MLPA结果阴性,需进一步行全外显子测序(WES)或长片段PCR检测,可发现点突变、小片段插入/缺失等,约25%~30%患者存在此类突变。
3.2.基因检测意义:明确致病突变类型(缺失、重复、点突变等)有助于遗传咨询,指导产前诊断;可区分DMD与贝氏肌营养不良症(BMD),BMD患者通常保留部分抗肌萎缩蛋白功能,临床表现较轻;为参与临床试验或靶向治疗(如外显子跳跃疗法、基因替代疗法)提供依据。
四、肌肉活检
4.1.活检指征:当血清酶学检测与临床表现不符,或基因检测未发现明确致病突变时,需行肌肉活检;对于疑似DMD但基因检测结果不明确的患者,肌肉活检可提供病理学证据。
4.2.病理表现:光镜下可见肌纤维大小不等、圆形化,部分肌纤维萎缩,间质纤维化;电镜下可见肌膜下肌原纤维排列紊乱,肌小节结构破坏,抗肌萎缩蛋白表达缺失(免疫组化染色);需注意肌肉活检为有创检查,可能引起局部疼痛、出血,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五、神经电生理检查
5.1.肌电图(EMG)表现:DMD患者EMG通常显示肌源性损害,表现为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多相电位增多;部分患者可出现纤颤电位、正锐波等自发电位,提示肌纤维失神经支配;需注意EMG不能确诊DMD,但可排除神经源性损害(如脊髓性肌萎缩症)。
5.2.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测:DMD患者NCV通常正常,若NCV减慢需警惕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或其他神经肌肉疾病。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6.1.儿童患者:DMD多见于儿童,诊断时需注意与先天性肌病、代谢性肌病等鉴别;基因检测前需进行遗传咨询,告知家长检测意义及可能结果;肌肉活检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需评估麻醉风险,优先选择经验丰富的儿科麻醉团队。
6.2.女性携带者:女性携带者通常无症状,但约8%可出现轻度肌无力表现;基因检测可明确携带状态,指导生育决策;女性携带者妊娠期需加强产前监测,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
6.3.老年患者:少数成人起病的DMD患者可能被误诊为其他肌病,需详细询问家族史及运动发育史;老年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需定期评估心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