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检查包括体格检查(一般观察、眼部检查、耳部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平衡功能检查、眼震电图检查、冷热试验)、听力学检查(纯音听阈测试、声导抗测试)、影像学检查(头颅CT、头颅MRI)、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脑脊液检查),各检查从不同方面辅助诊断眩晕的病因,不同年龄人群检查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体格检查
1.一般观察
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面色等。例如,若患者眩晕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可能提示存在较为严重的眩晕情况,如前庭神经元炎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小儿眩晕可能与耳部发育、感染等因素相关,成人眩晕则需考虑更多心脑血管等方面的问题。
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高血压患者出现眩晕时需警惕血压波动导致的头晕;心率过快或过慢都可能引起脑部供血异常进而导致眩晕。
2.眼部检查
检查眼球运动。通过让患者向各个方向转动眼球,观察是否存在眼球震颤。例如,前庭性眼震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不同类型的眩晕可能伴随不同特点的眼震。对于儿童,眼部发育尚未完全,眼球运动检查需更轻柔准确,避免引起患儿不适。成人若眼部本身有疾病,如青光眼等也可能导致类似眩晕的症状,通过眼部检查可排除相关因素。
检查视力和眼底。视力下降可能与脑部病变影响视觉传导有关,眼底检查可观察视神经乳头等情况,如高血压患者眼底可能出现动脉硬化等改变,这与眩晕的发生可能存在关联。
3.耳部检查
检查外耳道及鼓膜情况。外耳道耵聍栓塞可引起眩晕,鼓膜病变如中耳炎等也可能导致平衡功能紊乱而出现眩晕。对于儿童,要注意外耳道是否有异物等情况,成人则需考虑耳部感染等慢性病变对眩晕的影响。
二、前庭功能检查
1.平衡功能检查
闭目直立试验(Romberg征):让患者双足并拢站立,双手向前平伸,闭目。观察患者是否有倾倒现象。阳性结果提示平衡功能障碍,可能与前庭系统、本体感觉或视觉系统病变有关。不同年龄人群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由于平衡感发育不完善,可能出现一定的偏差,但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行走试验:让患者沿直线行走,观察行走的稳定性。前庭功能异常的患者行走时可能偏斜。
2.眼震电图检查
通过记录眼球运动产生的电信号来分析前庭眼反射。可以检测出肉眼不易观察到的微弱眼震,对于诊断前庭病变的部位和程度有重要价值。例如,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的眼震特点有所不同,通过眼震电图可辅助鉴别诊断。在儿童检查时,需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尽量减少对儿童的刺激,确保检查顺利进行。
3.冷热试验
用冷、热水分别灌注外耳道,刺激前庭感受器,观察眼震情况。通过改变温度刺激来诱发前庭反应,从而评估前庭功能。周围性眩晕患者通常有典型的眼震反应,而中枢性眩晕患者眼震反应可能不典型或缺失。对于有耳部穿孔等情况的患者禁忌进行该检查。
三、听力学检查
1.纯音听阈测试
测定患者不同频率的听力阈值。眩晕伴有听力下降时,有助于判断是否为耳源性眩晕,如梅尼埃病患者常伴有低频听力下降等特点。不同年龄的听力正常范围不同,儿童需根据其年龄对应的正常听力曲线来判断是否存在听力异常,成人则依据常规的听力标准进行评估。
2.声导抗测试
检查中耳的传音功能和咽鼓管功能。中耳病变可能影响前庭功能相关的传导,从而导致眩晕。例如,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引起中耳压力变化,进而与眩晕产生关联。
四、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检查
可快速排除颅内出血、梗死、肿瘤等病变。对于急性起病的眩晕患者,头颅CT是初步筛查的重要手段。儿童进行头颅CT检查时需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成人若有头部外伤史或怀疑颅内病变时,头颅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
2.头颅MRI检查
对颅内病变的诊断更为敏感,尤其是对于后颅窝病变的显示优于CT。能清晰显示脑组织的细微结构,有助于发现脑梗死、肿瘤、脱髓鞘病变等引起眩晕的病因。对于儿童,MRI检查相对更安全,但检查时间可能较长,需确保儿童在检查过程中保持安静。
五、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血常规:可了解是否存在感染等情况。如病毒感染可能引起前庭神经元炎导致眩晕。不同年龄的血常规正常参考值不同,儿童的白细胞计数等指标与成人有差异,需结合儿童的生理特点进行判断。
生化检查:包括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等。低血糖可引起眩晕,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等也可能导致头晕。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出现眩晕需考虑低血糖或高血糖等情况对眩晕的影响。
甲状腺功能检查:甲状腺功能异常可影响机体的代谢等,进而与眩晕的发生相关。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可能出现头晕、眩晕等症状。
2.脑脊液检查
对于怀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导致眩晕的患者,可进行脑脊液检查。但该检查属于有创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