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呼吸血氧、血压、血糖、颅内压管理)、再灌注治疗(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机械取栓)、神经保护治疗、早期康复治疗及二级预防(抗血小板、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不同年龄患者治疗需考虑个体差异调整相关治疗方案及参数等。
一、一般治疗
1.呼吸和血氧支持: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94%,对于病情较重者可能需要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手段,需根据患者具体呼吸情况评估决定,不同年龄、基础健康状况不同的患者呼吸支持的具体参数等会有差异,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对呼吸支持的耐受性和具体指标要求与年轻患者不同。
2.血压管理:急性脑梗死发病后24小时内血压升高常见,一般血压升高与颅内压增高、应激等因素有关,应根据患者基础血压等情况综合管理血压,若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或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主动脉夹层等情况,可考虑合理降压;若血压轻度升高(收缩压180-220mmHg或舒张压100-120mmHg),可先观察,再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降压及降压幅度,不同年龄患者血压管理目标略有不同,比如年轻患者可能相对更严格控制在正常范围附近,而老年患者需考虑脑灌注等因素。
3.血糖管理:高血糖和低血糖均会加重脑梗死脑损伤,应监测血糖,若血糖≥10mmol/L,可给予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控制在7.8-10mmol/L;若血糖<3.3mmol/L,可给予10%-20%葡萄糖口服或静脉注射使血糖回升,不同年龄患者血糖管理的具体目标范围可能因个体差异有细微调整,比如儿童患者血糖管理需更谨慎,避免血糖波动过大影响脑发育等。
4.颅内压增高管理:对于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的患者,可使用甘露醇等脱水降颅压药物,但需注意药物对肾功能等的影响,尤其对于老年患者、肾功能不全患者要密切监测,同时控制液体入量,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础肾功能等调整脱水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频率等。
二、再灌注治疗
1.静脉溶栓:常用药物有阿替普酶等,需在发病4.5小时内(阿替普酶)或6小时内(尿激酶等)应用,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包括年龄一般不严格限制但需考虑个体情况,符合脑梗死诊断且脑CT等排除颅内出血等,禁忌证包括近期有严重出血倾向、严重高血压等,不同年龄患者应用静脉溶栓时要充分评估出血风险等,比如儿童患者应用静脉溶栓需极其谨慎,严格符合严格的指征和评估。
2.动脉溶栓:对于适合动脉溶栓的患者,可在DSA等引导下进行动脉内溶栓,相对于静脉溶栓可能更直接使闭塞血管再通,但操作有一定创伤性,需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血管闭塞情况等,年龄等因素会影响操作的耐受性和预后评估等。
3.机械取栓: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脑梗死,在发病时间窗内(一般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取栓时间窗可到24小时内,后循环可适当延长)可考虑机械取栓,通过导管等器械取出血栓使血管再通,年龄不是绝对禁忌,但要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基础疾病等,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取栓风险相对较高,需更全面评估。
三、神经保护治疗
可使用依达拉奉等神经保护剂,通过清除自由基等机制减轻脑梗死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时需考虑药物的代谢、不良反应等差异,比如儿童患者使用神经保护剂要依据儿童的体重、肝肾功能等调整剂量和监测不良反应。
四、早期康复治疗
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语言康复、认知康复等,康复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年龄、残疾程度、基础健康状况等制定个性化方案,比如对于老年患者,康复训练要注意强度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同时要考虑老年患者可能存在的骨质疏松等问题对康复训练的影响;儿童患者康复要注重促进神经发育和功能恢复,采用适合儿童的康复方法和手段。
五、二级预防
1.抗血小板治疗:如无禁忌证,一般在脑梗死发病后48小时-72小时开始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对于有特殊情况的患者(如出血风险高、对阿司匹林不耐受等)可选择氯吡格雷等,不同年龄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选择和监测有所不同,比如儿童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药物选择和剂量需严格依据儿童特点和病情评估。
2.控制危险因素: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对于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高血脂患者要根据血脂水平和心血管风险等选择降脂药物,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等将血糖控制达标,不同年龄患者控制危险因素的具体目标和方法需结合个体情况调整,比如老年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时要避免低血糖发生等。
3.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不同年龄患者改善生活方式的具体要求有差异,比如儿童要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肥胖等,老年患者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