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软化,发病机制与脑血管阻塞等有关,临床表现有一般症状和神经系统定位症状,诊断靠影像学等检查,治疗分急性期和康复期,预防要控基础病、调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急性脑梗死和脑梗塞的定义
急性脑梗死又称急性脑梗塞,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二、发病机制
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阻塞,使得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进而出现坏死或软化。常见的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等。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血管内膜增厚、斑块形成,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心源性栓塞多是由于心脏内的栓子脱落,随血液循环阻塞脑血管,例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壁形成的血栓脱落;小动脉闭塞常见于高血压引起的脑内小动脉硬化、玻璃样变等。
三、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患者可出现突发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
2.神经系统定位症状:根据梗死部位不同而有不同表现。如果是大脑中动脉梗死,可能出现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向性偏盲等;如果是脑干梗死,可能出现交叉性瘫痪、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等。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发病早期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24-48小时后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是早期排除脑出血的重要检查方法。
头颅MRI: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敏感性高于CT,发病后即可发现梗死病灶,尤其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发病数分钟内就能显示缺血病灶。
2.血管检查:如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检测颅内血管的血流情况;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能明确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程度等。
五、治疗原则
1.急性期治疗
溶栓治疗:对于符合溶栓指征的患者,可尽早进行溶栓治疗,如静脉溶栓使用阿替普酶等,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血管再通,但有严格的时间窗要求,一般是发病4.5小时内(rt-PA)或6小时内(尿激酶)。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
神经保护治疗:使用依达拉奉等药物,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神经细胞。
改善脑循环治疗:可使用丁苯酞等药物,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
2.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语言康复、认知康复等,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康复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一般在发病后1-3个月内是康复的黄金时期,年龄不同康复的进程和效果可能有差异,老年人康复相对缓慢但也需积极进行;女性在康复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多的心理支持;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在康复时要控制好基础疾病,以利于康复的顺利进行。
六、预防措施
1.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应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老年人可适当放宽但也不宜过低,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高血压患者要坚持规律服药,定期监测血压。
糖尿病:控制血糖水平,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使血糖达标,减少糖尿病对血管的损害。
高脂血症:调整血脂,对于高脂血症患者,饮食上要减少高脂食物的摄入,必要时使用降脂药物,使血脂水平控制在合适范围。
2.生活方式调整
合理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
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但要注意运动的适度,避免过度劳累。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增加脑梗死的发病风险,应戒烟限酒,男性饮酒每天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包括脑血管相关检查等,早期发现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并及时干预。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脑梗死发病率较高,且身体机能下降,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老年人的身体耐受程度调整康复强度。
2.儿童:儿童脑梗死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变化较快,要及时就医,诊断时要注意与其他儿童神经系统疾病鉴别,治疗上要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康复治疗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育情况制定适合的方案。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脑梗死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处理较为复杂,要充分考虑胎儿的情况,治疗时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密切监测母婴情况。
4.有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如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使用某些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调整药物剂量;合并心脏病的患者在治疗脑梗死时要考虑心脏功能对治疗的影响,如心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利尿剂等药物时要注意液体平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