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脑出血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安静休息、生命体征监测、保持呼吸道通畅)、降低颅内压(脱水降颅压药物、调整液体入量)、控制血压(血压管理原则、降压药物选择)、手术治疗(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康复治疗(早期康复介入、后期康复训练)及并发症防治(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各环节需综合处理以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一、一般治疗
1.安静休息:老人脑出血后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用力等增加再出血风险的因素,一般卧床2-4周左右,具体时间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而定。因为情绪波动或用力可能导致血压进一步升高,加重脑出血情况。
2.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每小时或根据病情变化增加监测频率。及时发现生命体征的异常变化,如血压过高或过低、呼吸节律改变等,以便及时处理。例如,持续监测血压有助于了解颅内压情况以及出血是否继续进展,若收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10mmHg,需积极控制血压。
3.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患者易发生误吸,应将患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和呕吐物。必要时可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的气体交换。对于有肺部感染风险的老人,保持呼吸道通畅能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二、降低颅内压
1.脱水降颅压药物:常用药物有甘露醇等。甘露醇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使脑组织中的水分向血浆转移,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一般采用静脉快速滴注的方式,用药过程中需注意监测患者的肾功能、电解质等情况,因为长期或大量使用甘露醇可能导致肾功能损害、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肾功能相对较弱,更要密切关注这些指标的变化。
2.调整液体入量:根据患者的尿量、中心静脉压等调整液体入量,一般保持轻度负平衡,每日液体入量不宜过多,以免加重脑水肿。例如,根据患者的基础情况、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等综合判断液体入量,避免过多输入液体加重颅内压增高。
三、控制血压
1.血压管理原则:脑出血后血压升高是机体对颅内压增高的一种代偿反应,通常在颅内压降低后血压会逐渐下降,但如果血压过高(收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10mmHg),则需要积极降压治疗。降压治疗应平稳、缓慢,避免血压骤降,一般将血压控制在略高于发病前的水平或180/105mmHg左右。
2.降压药物选择:可选用拉贝洛尔等药物,这类药物对胎儿影响较小(但老人一般不涉及胎儿问题),且对脑血管影响相对较小。用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根据血压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对于老年患者,在选择降压药物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以及是否有其他基础疾病等因素。
四、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对于大量脑出血(如基底节区出血血肿量≥30ml、小脑出血血肿量≥10ml或血肿直径≥3cm)、出现脑疝前期症状等情况,通常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例如,小脑出血量较大时,可迅速引起脑干受压,导致严重后果,此时手术清除血肿是挽救生命的重要措施。
2.手术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去骨瓣减压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手术的目的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缓解脑组织受压,改善预后。但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如出血、感染等,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手术耐受性等情况。
五、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介入: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包括肢体的被动运动、良肢位摆放等。早期进行被动运动可以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良肢位摆放有助于预防患肢畸形。例如,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每天定时为患者进行肢体的各个关节的被动屈伸活动,保持关节的活动度。
2.后期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进行主动运动训练、语言训练、认知训练等。如果患者存在语言障碍,可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如发音训练、复述训练等;如果存在认知障碍,可进行相应的认知功能训练。康复治疗需要长期坚持,家属要积极配合,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对于老年患者,康复训练要根据其身体状况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
六、并发症的防治
1.肺部感染: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长期卧床的老人,肺部感染是常见并发症,通过翻身、拍背可以帮助松动痰液,防止痰液淤积。如果发生肺部感染,要根据痰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2.消化道出血:对于重症脑出血患者,易发生应激性溃疡导致消化道出血。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预防消化道出血,如奥美拉唑等。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大便颜色、性状等,一旦出现呕血、黑便等情况,要及时进行处理。
3.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注意肢体的活动,必要时使用抗凝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定期进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早期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一旦发现,要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抗凝、溶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