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是常见临床综合征,分周围性和中枢性,有相应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分病因和对症支持,儿童和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周围性眩晕包括梅尼埃病、耳石症、前庭神经元炎,中枢性眩晕包括脑血管性眩晕、颅内肿瘤,有眩晕等症状及伴随表现,诊断检查有相应方法,治疗按原则进行,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眩晕症的定义
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是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物体旋转或摇动的一种主观感觉障碍,常伴有平衡失调、站立不稳、眼球震颤等表现。
二、眩晕症的分类及常见病因
(一)周围性眩晕
1.梅尼埃病
病因:内耳膜迷路积水是主要病理基础,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有关。
好发人群:多见于中青年人,性别差异不显著,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紧张、劳累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有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表现:发作性眩晕,持续时间多为数小时至数天,常伴有耳鸣、听力下降、耳胀满感。
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
病因:耳石脱落后进入半规管,当头位变化时,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眩晕发作。
好发人群: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老年人相对多见,可能与头部外伤、耳部疾病(如前庭神经炎、中耳炎等)、内耳供血不足等有关,生活中头部突然变动等情况可诱发。
表现:与头部位置变化相关的短暂性眩晕,通常持续数秒至数十秒。
3.前庭神经元炎
病因:前庭神经元遭受病毒感染等因素影响,导致前庭神经元受损。
好发人群:多见于成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毒感染病史后易发病,生活中劳累可能是诱因之一。
表现:突发眩晕,伴有恶心、呕吐,眩晕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天至数周,一般无耳鸣、听力下降。
(二)中枢性眩晕
1.脑血管性眩晕
病因:包括后循环缺血、脑梗死、脑出血等,由于脑血管病变影响了脑部与前庭相关的神经结构的血液供应。
好发人群: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病风险高,男性和女性患病风险无显著差异,不良生活方式如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会增加患病风险。
表现:眩晕可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利等。
2.颅内肿瘤
病因:颅内肿瘤压迫或侵犯前庭神经及相关结构。
好发人群: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肿瘤的好发部位和性质决定了发病情况,无明显性别差异,长期接触某些致癌物质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但相对少见。
表现:眩晕可呈进行性加重,常伴有头痛、视力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
三、眩晕症的临床表现
1.眩晕症状
患者主观感受自身或环境旋转、摇晃等,发作时可因平衡失调而跌倒。
2.伴随症状
耳鸣、听力下降:在梅尼埃病等周围性眩晕中较为常见。
恶心、呕吐:是眩晕常见的伴随症状,由于前庭受到刺激,通过前庭-自主神经反射引起。
眼球震颤:医生通过观察可发现患者眼球有节律的摆动,有助于判断眩晕的来源是周围性还是中枢性等。
四、眩晕症的诊断方法
1.详细病史采集
包括眩晕发作的诱因、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如询问患者眩晕发作前是否有头部位置变化、是否有感染病史等。
2.体格检查
前庭功能检查:如冷热试验、眼震电图等,可评估前庭功能状态。
神经系统检查:检查患者的肌力、肌张力、反射、感觉等,以判断中枢神经系统是否有病变。
3.辅助检查
听力学检查:包括纯音听阈测试、声导抗等,有助于诊断梅尼埃病等内耳疾病。
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可帮助发现颅内是否有肿瘤、脑血管病变等情况。
五、眩晕症的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
如果是梅尼埃病,可采用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内耳微循环等治疗;对于耳石症,可通过耳石复位治疗;脑血管性眩晕则需要针对脑血管病变进行相应治疗,如改善脑供血、溶栓、止血等(具体治疗需根据病情由医生决定,不涉及药物具体使用剂量等);颅内肿瘤则多需要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
2.对症支持治疗
对于眩晕发作时的恶心、呕吐等症状,可给予止吐药物对症处理,但需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选择合适药物。同时,让患者卧床休息,避免强光刺激等。
六、特殊人群眩晕症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
1.注意事项
儿童眩晕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需重视。儿童眩晕可能与先天性内耳发育异常、感染等有关。要仔细询问病史,如是否有耳部感染、头部外伤等情况。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症状表现。在诊断过程中,辅助检查要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方式,如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有辐射的影像学检查等。治疗上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简单的头部位置调整等,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二)老年人
1.注意事项
老年人眩晕更常见,且多与心脑血管疾病等相关。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在眩晕发作时更容易跌倒受伤,所以要注意环境安全,避免其独处。在诊断时要全面考虑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对眩晕诊断和治疗的影响。治疗时要综合评估其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关注其心理状态,因为长期眩晕可能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