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昏迷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脑出血、维持生命体征稳定;采取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措施,用神经营养药物、康复理疗等;加强基础护理,包括皮肤、呼吸道、营养等,密切病情监测;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支持与配合,家属积极参与护理康复并反馈病情变化。
一、积极治疗原发病
1.控制脑出血:
对于脑出血患者,需要根据出血的部位、出血量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内科保守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等。外科手术可以清除血肿,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为患者苏醒创造有利的基础条件。例如,在一些大量脑出血的病例中,及时的手术清除血肿能够降低颅内压,减少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有助于患者苏醒的可能性提高。
内科保守治疗主要包括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等。严格控制血压在合适范围,一般将收缩压控制在160-180mmHg左右,避免血压过高导致再出血或加重脑水肿;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对脑组织的压迫,这对于改善脑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恢复至关重要,因为持续的高颅内压会进一步损害神经细胞,不利于患者苏醒。
2.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保持呼吸通畅是关键。如果患者出现呼吸不畅,可能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操作以保证有效的气体交换。维持正常的血氧饱和度,一般要求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这样可以保证脑组织有足够的氧供,避免因缺氧导致神经细胞损伤加重。对于有自主呼吸但呼吸节律异常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呼吸兴奋剂等药物进行调整,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维持循环稳定,保证充足的脑灌注。通过监测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等指标,及时补充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维持合适的血压水平,使脑灌注压维持在合理范围(一般脑灌注压=平均动脉压-颅内压,维持在60-70mmHg以上),确保脑组织能够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为神经功能的恢复提供基础。
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措施
1.神经营养药物:
可以使用一些神经营养药物,如神经节苷脂等。神经节苷脂能够促进神经细胞膜的合成,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有助于受损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有研究表明,在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中,早期使用神经节苷脂等神经营养药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神经功能预后,增加患者苏醒的机会。但药物的使用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合理选择。
2.康复理疗:
早期进行康复理疗干预,包括被动肢体运动、针灸等。被动肢体运动可以由医护人员或家属帮助患者进行肢体的屈伸、旋转等运动,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神经功能,促进神经的恢复。例如,刺激一些与运动、感觉相关的穴位,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传导功能,对患者苏醒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也有积极意义。对于儿童患者,康复理疗需要更加轻柔、适度,避免对儿童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同时要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高压氧治疗也是一种可能的选择。高压氧可以提高血氧分压,增加脑组织的氧含量,改善脑组织的缺氧状态,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但高压氧治疗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例如对于有中耳气压伤风险、颅内出血未稳定等情况的患者不宜进行高压氧治疗。在考虑高压氧治疗时,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包括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
三、加强护理
1.基础护理:
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预防压疮。对于长期昏迷的患者,皮肤容易因受压而发生压疮,一般每2-3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拖、拉、推等动作,同时可以使用气垫床等辅助设备减轻局部压力。
保持呼吸道清洁,定时吸痰,防止肺部感染。吸痰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选择合适的吸痰管,注意吸痰的深度和负压,避免对呼吸道黏膜造成损伤。对于儿童患者,吸痰操作要更加精细,选择适合儿童气道的吸痰管,控制好吸痰的负压和时间。
维持营养均衡,给予鼻饲等营养支持。昏迷患者无法经口进食,需要通过鼻饲或胃肠造瘘等方式保证营养供给。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制定合理的营养方案,保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的均衡摄入。对于儿童患者,鼻饲时要注意食物的温度、浓度和喂养速度,避免引起呕吐、误吸等情况。
2.病情监测与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生命体征等。意识状态的变化是判断患者病情和预后的重要指标,通过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等评估工具定期评估患者的意识情况。瞳孔变化可以反映颅内压的变化和脑疝等情况,如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等,需要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同时,持续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如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发现异常并进行处理。
四、心理支持与家属配合
1.心理支持:
医护人员要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虽然患者昏迷,但也可能存在一定的意识感知,通过温和的语言、轻柔的操作等让患者感受到关怀。对于家属,要给予心理疏导,让家属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恢复的过程是一个较长的阶段,避免家属过度焦虑和绝望。家属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患者的治疗和恢复,积极的家属配合和鼓励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治疗氛围。
2.家属配合:
家属要积极参与患者的护理和康复过程,按照医护人员的指导进行肢体被动运动、鼻饲护理等。同时,家属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向医护人员反馈,以便医护人员能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儿童患者,家属的配合尤为重要,要理解儿童在康复过程中的特殊性,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各项操作和治疗措施,给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帮助儿童更好地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