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感染的评估包括临床表现评估(成人有发热、头痛、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等表现,儿童有发热、呕吐、前囟饱满、惊厥、精神状态改变等表现)、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检查可通过常规和病原学检查辅助诊断,血常规可辅助判断感染类型)、影像学检查(头颅CT急性期和慢性期表现不同,头颅MRI早期诊断价值高且能评估病变范围)以及病史采集(包括既往免疫功能、颅脑外伤、其他感染病史和接触史等),综合多方面信息可判断是否存在颅内感染并明确病因以采取相应治疗。
一、临床表现评估
(一)成人表现
1.发热:多数颅内感染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8℃以上,部分患者体温波动较大。这是因为病原体感染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例如细菌性颅内感染时,炎症刺激会促使体内致热原释放,从而引起发热。
2.头痛:常为剧烈头痛,呈持续性,可伴有恶心、呕吐。颅内感染会导致颅内压升高,刺激脑膜和神经,引发头痛、呕吐等症状。
3.意识障碍: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嗜睡、谵妄甚至昏迷。颅内感染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当病变累及大脑皮质及网状上行激活系统时,会导致意识障碍。
4.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这是由于炎症刺激脑膜引起的典型表现,颈项强直是因为颈部肌肉受到刺激而紧张,克氏征和布氏征则是脑膜受刺激后出现的防御性反射。
(二)儿童表现
1.发热:儿童颅内感染时发热较为常见,婴幼儿可能体温不升或仅有低热表现,这与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有关。例如新生儿颅内感染,有时仅表现为体温不稳定。
2.呕吐:频繁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儿童颅内压升高时,由于其囟门未闭,颅内压升高的表现可能不如成人典型,但仍可出现喷射性呕吐。
3.前囟饱满:婴幼儿颅内感染时前囟饱满是重要体征,因为前囟未闭,颅内压升高可导致前囟膨出。
4.惊厥:部分儿童颅内感染可出现惊厥发作,这是由于感染导致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
5.精神状态改变:表现为烦躁不安、嗜睡或哭闹不止等,反映出大脑功能受到感染影响,出现精神行为异常。
二、实验室检查
(一)脑脊液检查
1.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颅内感染时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细菌性颅内感染时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病毒性颅内感染时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例如细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数可高达数百甚至数千×10/L,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
蛋白质含量:颅内感染时脑脊液蛋白质含量通常升高,细菌性感染时蛋白质升高较为明显,可达到1-5g/L甚至更高;病毒性感染时蛋白质含量一般轻度升高,多在1g/L以下。
葡萄糖含量:细菌性颅内感染时脑脊液葡萄糖含量降低,可低于2.2mmol/L,而病毒性颅内感染时葡萄糖含量多正常或轻度降低。这是因为细菌会消耗脑脊液中的葡萄糖,而病毒感染时一般对葡萄糖代谢影响较小。
2.病原学检查
细菌培养:对于细菌性颅内感染,脑脊液细菌培养可明确病原菌,如培养出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有助于针对性使用抗生素治疗。
病毒学检查:通过PCR等技术检测脑脊液中的病毒核酸,可明确是否为病毒性颅内感染及具体的病毒类型,例如检测出单纯疱疹病毒核酸可诊断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二)血常规
1.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细菌性颅内感染时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病毒性颅内感染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比例可增高。例如细菌性脑膜炎患者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常>1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70%。
三、影像学检查
(一)头颅CT
1.急性期表现:颅内感染早期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或仅显示脑水肿表现,如脑回变窄、脑沟变浅等。随着病情进展,对于细菌性颅内感染,可能会发现是否存在脑室炎、脑脓肿等并发症,例如脑脓肿在CT上可表现为局部低密度影,周围有环状强化。
2.慢性期表现:对于慢性颅内感染,头颅CT可显示脑组织的慢性损害,如脑萎缩等表现,可见脑室系统扩大,脑实质体积缩小。
(二)头颅MRI
1.早期诊断价值:头颅MRI对颅内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较高,尤其是对于病毒性脑炎等,可发现脑实质内的异常信号灶,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部位。例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常累及颞叶、额叶等部位,在MRI上有特征性的异常信号改变。
2.评估病变范围:能更清晰地显示颅内感染导致的脑实质损害范围、脑膜强化等情况,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
四、病史采集
(一)既往病史
1.免疫功能情况:如患者有免疫缺陷疾病(如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更容易发生颅内感染。因为免疫功能低下时,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弱,病原体容易侵入颅内引发感染。
2.颅脑外伤史:有颅脑外伤史的患者,尤其是外伤后有脑脊液漏等情况,颅内感染的风险增加,因为外伤可能导致颅腔与外界相通,病原体容易进入颅内。
3.其他感染病史:近期有全身其他部位感染病史,如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部分病原体可能通过血行播散引起颅内感染。例如肺炎链球菌可通过血行感染累及颅内导致脑膜炎。
(二)接触史
1.疫区接触史:如果患者有疫区居住或旅行史,需考虑是否感染当地流行的病原体引起的颅内感染,如在蜱传疾病流行区,需考虑莱姆病等病原体感染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2.动物接触史:接触过带有病原体的动物,如被猫、狗等动物咬伤、抓伤后,需考虑是否感染狂犬病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颅内感染。
通过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史采集等多方面的信息,来判断是否存在颅内感染,并进一步明确感染的类型和病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颅内感染的表现和诊断上可能存在差异,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需全面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准确判断是否存在颅内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