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多动症孩子,可从行为干预训练、感觉统合训练、家庭环境调整三方面着手。行为干预训练包括专注力的任务分解法、限时作业,行为矫正的正强化法、负强化法;感觉统合训练包含前庭觉的荡秋千、旋转游戏,本体觉的攀爬训练、触摸感知训练;家庭环境调整需营造安静有序环境(空间布置、减少噪音)并建立规律生活作息(作息时间安排、生活习惯培养)。
一、行为干预训练
1.专注力训练
任务分解法:将一项复杂的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步骤,让多动症孩子逐步完成。例如,对于整理书包这个任务,可以分解为先拿出课本、再放入作业本、最后放文具等步骤。从简单的小步骤开始训练,逐渐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年龄较小的孩子可能需要家长在旁边引导,随着年龄增长,可逐渐让孩子独立完成分解后的小任务。对于有不同病史的孩子,如本身有注意力极度不集中的病史,更需要从极简单的步骤开始,慢慢建立信心。
限时作业:给孩子规定完成某项作业或活动的时间限制。比如写作业时,设定20分钟完成一页简单的练习题,开始时时间可稍宽松,然后逐渐缩短。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在有限时间内集中精力完成任务,提高专注力。不同年龄的孩子限时的时长不同,一般6-12岁的孩子,低年级可从10-15分钟开始,高年级可到20-30分钟。
2.行为矫正训练
正强化法:当孩子出现符合期望的行为时,及时给予奖励,如表扬、小贴纸、小零食等。例如,孩子在课堂上能安静坐10分钟,就给予表扬和一个小贴纸,积累一定数量的贴纸可以兑换孩子喜欢的礼物。这种正强化能鼓励孩子重复良好行为。对于性别差异,男孩可能更倾向于物质奖励,女孩可能更在意精神奖励多一些,但都要根据孩子个体情况调整。有特殊生活方式的孩子,如平时较少接触零食的,小零食奖励要谨慎使用,避免影响正常饮食规律。
负强化法: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采取适当的方式让其体验不愉快的后果,从而减少不良行为。比如孩子在课堂上随意说话干扰他人,让其在课后留在教室整理图书5分钟。但要注意负强化的方式要适度,不能过于严厉,避免对孩子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对于有病史的孩子,如存在心理敏感的病史,要格外谨慎使用负强化法,防止加重心理问题。
二、感觉统合训练
1.前庭觉训练
荡秋千:让孩子荡秋千,通过秋千的前后、左右摆动刺激孩子的前庭觉。荡秋千能帮助孩子改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不同年龄的孩子荡秋千的时间和幅度要适当调整,年龄较小的孩子幅度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10分钟为宜;年龄稍大的孩子可以适当增加时间和幅度,但也要以孩子不感到不适为准。有平衡功能障碍病史的孩子,荡秋千可以作为专门的训练项目,但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根据孩子的病史严重程度调整训练强度。
旋转游戏:让孩子进行旋转游戏,如原地旋转几圈后停下,感受身体的平衡变化。这种训练可以增强孩子前庭觉对身体平衡的调节能力。旋转的圈数要根据孩子的适应情况逐渐增加,开始时1-2圈,然后慢慢增加到3-5圈。对于有头晕病史的孩子,要避免旋转过快或圈数过多,防止引发头晕不适。
2.本体觉训练
攀爬训练:让孩子进行攀爬活动,如攀爬架、攀爬绳等。攀爬能让孩子感知自己身体的位置和运动,增强本体觉。攀爬的难度要根据孩子的能力调整,开始时选择较简单的攀爬设施,随着孩子能力提高,逐渐增加难度。对于有肌肉力量较弱病史的孩子,攀爬训练要循序渐进,从借助外力辅助攀爬开始,慢慢过渡到独立攀爬。
触摸感知训练:让孩子通过触摸不同质地的物品来感知本体觉,如触摸粗糙的石头、光滑的玻璃等。让孩子描述触摸时的感觉,增强对身体感知的认识。不同质地的物品要根据孩子的接受程度选择,开始时选择孩子较熟悉的质地,然后逐渐引入陌生质地的物品。对于有触觉敏感病史的孩子,要从孩子能接受的质地开始,慢慢引导孩子接触不同质地的物品,避免引起孩子的强烈不适。
三、家庭环境调整
1.营造安静有序的环境
空间布置:为孩子打造一个安静、整洁、有序的学习和生活空间。房间的布置要简洁,减少过多的干扰物品。例如,学习区域要单独设置,摆放整齐的书桌和椅子,周围避免有过多的玩具、电视等干扰源。对于有不同年龄的孩子,空间布置要符合其年龄特点,如学龄前儿童的房间可以用色彩鲜艳但不杂乱的布置来吸引注意力并培养秩序感;学龄儿童的房间则要更注重学习功能的分区。有特殊生活方式的家庭,如经常有访客的家庭,要在孩子学习或休息时尽量减少访客的干扰,保持环境的相对安静。
减少噪音:尽量减少家庭环境中的噪音干扰,如电视音量不要过大,家庭成员说话声音要适中。在孩子需要专注做某事时,如写作业、看书等,要创造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对于有听力敏感病史的孩子,更要注意控制家庭环境中的噪音水平,避免噪音对孩子造成不适。
2.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
作息时间安排:为孩子制定规律的作息时间表,包括起床、睡觉、吃饭、学习、游戏等时间。例如,每天固定7点起床,晚上9点睡觉,三餐时间也固定。规律的作息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和大脑形成良好的生物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不同年龄的孩子作息时间安排不同,一般新生儿需要大量睡眠,随着年龄增长,睡眠时间逐渐减少,6-12岁的孩子每天需要9-12小时的睡眠时间。对于有睡眠障碍病史的孩子,要根据病史情况调整作息时间,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例如如果孩子有入睡困难的病史,可以在睡前安排一些放松的活动,如听轻柔的音乐等,帮助孩子更好地入睡。
生活习惯培养:在规律作息的基础上,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自己整理衣物、玩具等。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简单分工,增强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对于有不同性别特点的孩子,男孩可能在整理物品方面需要更多的引导和示范,女孩相对可能更擅长一些,但都要平等对待,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有特殊病史的孩子,如存在自我管理能力极差的病史,要从最基础的生活习惯开始培养,逐步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