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是常见临床综合征,有耳源性、中枢性、全身性等病因,诊断需详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分病因和对症支持,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如儿童、老年人、女性及有基础疾病者各有其相关情况需关注与处理。
常见病因及相关疾病
耳源性疾病:
梅尼埃病:多见于中青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其病因可能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典型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耳胀满感。发作期持续数十分钟至数小时,间歇期长短不一。研究表明,梅尼埃病的发病可能与遗传、免疫、内耳微循环障碍等多种因素相关。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女性相对多见。是由于耳石脱落后移位至半规管,当头位变化时,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短暂的眩晕发作,通常持续数秒至数十秒,可伴有眼震。其发病可能与头部外伤、耳部疾病(如前庭神经炎、中耳炎等)、内耳供血不足等有关。
前庭神经炎:多见于青壮年,无明显性别差异。常因病毒感染累及前庭神经所致,起病较急,表现为突发的剧烈眩晕,伴有恶心、呕吐,眩晕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天至数周,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中枢性疾病:
脑血管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易患病。如后循环缺血、小脑或脑干出血、梗死等,可引起眩晕,常伴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利等。例如,小脑梗死可导致患者出现眩晕、共济失调等表现,其发病机制与脑血管狭窄、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有关。
颅内肿瘤:如听神经瘤、小脑肿瘤等,肿瘤逐渐增大压迫前庭神经或其传导通路,可引起缓慢进展的眩晕,同时可能伴有听力下降、头痛、视力障碍等症状。
癫痫:部分癫痫患者可表现为眩晕发作,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其发作机制与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有关,眩晕发作可为单纯的症状,也可伴有意识障碍、肢体抽搐等其他癫痫表现。
全身性疾病:
心血管疾病:如低血压、高血压、心律失常等。低血压患者在体位突然改变时易出现眩晕,是由于血压骤降导致脑供血不足;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明显时也可出现头晕、眩晕感,可能与血压升高影响内耳血液循环及神经功能有关;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可因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发眩晕。
眼部疾病:如青光眼,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家族史或近视的人群。眼压升高可影响视觉传入,进而通过神经反射引起眩晕,常伴有眼痛、视力下降等症状。
内分泌疾病:如低血糖,常见于糖尿病患者用药不当或空腹时间过长时,血糖过低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出现眩晕、心悸、出汗等症状;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代谢亢进,也可能出现眩晕,常伴有多汗、心慌、手抖等表现。
眩晕症的诊断方法
详细病史采集:包括眩晕发作的诱因、发作形式(旋转性、非旋转性)、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如听力变化、耳鸣、头痛、肢体感觉运动异常等)、既往病史(耳部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全身性疾病等)、用药史等。例如,询问患者眩晕发作前是否有头部外伤史,是否正在服用可能导致眩晕的药物(如某些降压药、镇静催眠药等)。
体格检查:
一般检查:测量血压、心率、体温等,了解患者基本生命体征。
耳部检查:检查外耳道、鼓膜情况,进行听力测试(如纯音听阈测定、声导抗测试等),评估耳部功能,排查耳源性眩晕的可能。
神经系统检查:包括意识、瞳孔、肌力、肌张力、共济运动、病理反射等检查,以判断是否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眩晕。例如,检查患者的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评估共济运动是否正常。
眼震检查:观察患者眼球震颤的方向、频率、幅度等,有助于判断眩晕的定位诊断。
辅助检查:
听力学检查:如上述的纯音听阈测定、耳声发射、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等,进一步明确耳部病变情况。
前庭功能检查:包括冷热试验、眼震电图等,评估前庭功能状态。例如,冷热试验通过冷热刺激内耳,观察眼震情况来判断前庭功能是否正常。
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可帮助排查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如脑血管疾病、颅内肿瘤等。对于怀疑耳石症的患者,有时可通过特殊的影像学检查(如CT内耳成像)辅助诊断。
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血糖、血脂、甲状腺功能等检查,以排查全身性疾病导致眩晕的可能。
眩晕症的治疗原则
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如耳石症主要通过复位治疗,根据不同的半规管类型选择不同的复位方法;梅尼埃病可采用药物治疗(如使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手术治疗等;脑血管疾病则根据具体病情采取改善脑循环、溶栓、手术等治疗措施;对于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眩晕,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高血压、纠正低血糖等。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眩晕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使用药物缓解症状,如使用前庭抑制剂(如苯海拉明、地西泮等)减轻眩晕,但此类药物不宜长期使用,以免影响前庭中枢的代偿。同时,给予患者支持治疗,如卧床休息,避免摔倒,保证营养供应等。
不同人群眩晕症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眩晕相对较少见,若出现眩晕需警惕先天性内耳畸形、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癫痫等疾病。儿童眩晕发作时需特别注意安全,避免因眩晕导致摔倒受伤。由于儿童用药有严格的剂量要求,应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通过调整头位等方法缓解耳石症患儿的症状。
老年人:老年人眩晕多与脑血管疾病、耳源性疾病、全身性疾病等有关。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眩晕时需综合考虑其肝肾功能、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例如,老年人使用镇静催眠类药物治疗眩晕时需谨慎,因为此类药物可能导致嗜睡、跌倒等风险增加。同时,老年人眩晕发作时应缓慢改变体位,防止加重眩晕或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导致摔倒。
女性: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月经期、妊娠期、更年期等可能出现眩晕。月经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部分女性可能出现头晕、眩晕;妊娠期女性可能因贫血、血压变化、激素影响等出现眩晕,需注意加强营养,监测血压等;更年期女性由于内分泌紊乱,也易出现眩晕,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心理调节等辅助改善症状。
有基础疾病人群:如高血压患者出现眩晕时,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及时调整降压药物;糖尿病患者出现眩晕时要警惕低血糖或高血糖相关的并发症,严格控制血糖水平,规律用药和饮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