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是常见临床综合征,分外周性和中枢性眩晕。外周性眩晕如梅尼埃病,与内耳膜迷路积水等有关,表现为发作性眩晕等;耳石症因耳石脱落致眩晕,与头部外伤等有关,眩晕与头位变化相关。中枢性眩晕如脑血管疾病,与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有关,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颅内肿瘤可致眩晕,呈进行性加重伴其他症状。诊断靠详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分外周性和中枢性,梅尼埃病发作期对症治疗,间歇期康复训练等,耳石症用耳石复位;脑血管疾病依情况溶栓、抗板等,颅内肿瘤手术等,需综合考虑个体化治疗。
一、外周性眩晕常见类型及特点
1.梅尼埃病
发病机制:目前认为可能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其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研究发现可能与内耳缺血、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
临床表现:典型症状为发作性眩晕,持续时间多为20分钟至数小时,常伴有耳鸣、耳胀满感、波动性听力下降。发作时患者不敢睁眼,活动时症状加重,可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自主神经症状。例如,有研究统计,梅尼埃病患者中约85%会出现反复发作的眩晕症状。
好发人群:多见于中青年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但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患病风险可能增加。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压力过大、精神紧张的人相对更容易发病。
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
发病机制:是由于耳石脱落后,刺激内耳半规管感受器,导致机体平衡感知紊乱而引发眩晕。耳石的脱落可能与头部外伤、内耳疾病(如前庭神经炎、突发性耳聋等)、衰老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眩晕与头部位置变化有关,当患者变换头位,如从卧位坐起、躺下、床上翻身、低头或抬头等特定动作时,会突然出现短暂的眩晕,通常持续时间不超过1分钟。可伴有眼震,部分患者还可能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但一般无耳鸣、听力下降等表现。研究显示,耳石症在老年人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可能与老年人内耳结构退变有关。
好发人群: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中老年人群更为常见,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头部曾受过外伤的人群、患有内耳相关疾病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
二、中枢性眩晕常见类型及特点
1.脑血管疾病
发病机制:如脑梗死、脑出血等。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脑出血则是脑血管破裂,血液压迫脑组织。其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酗酒等。例如,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长期血管承受高压,容易发生脑血管病变,进而引发中枢性眩晕。
临床表现:眩晕可为急性发作,同时可能伴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单侧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清、口角歪斜等。不同部位的脑血管病变表现有所差异,如脑干梗死患者除了眩晕外,还可能出现吞咽困难、眼球运动障碍等。据统计,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约有30%-50%会出现眩晕症状。
好发人群:中老年人群,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长期大量吸烟饮酒等会增加发病风险。
2.颅内肿瘤
发病机制:颅内肿瘤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前庭神经核及相关传导通路,导致眩晕。肿瘤的生长会占据颅内空间,引起颅内压升高,或压迫周围神经组织。常见的能引起眩晕的颅内肿瘤有听神经瘤、小脑肿瘤等。
临床表现:眩晕症状可呈进行性加重,同时可能伴有头痛、视力障碍、视野缺损、肢体运动障碍等。例如听神经瘤患者,除了眩晕外,早期可能出现耳鸣、听力减退,随着肿瘤增大,会压迫面神经等,出现面部麻木、面瘫等表现。
好发人群: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以成年人多见。肿瘤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环境致癌因素等有关,长期接触某些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的人群患病风险可能升高。
三、眩晕症的诊断方法
1.详细病史采集
了解眩晕发作的诱因,如是否与头位变化、体位改变、劳累、情绪激动等有关;询问眩晕发作的特点,包括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如耳鸣、听力变化、头痛、肢体症状等);还需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如有无耳部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例如,对于耳石症患者,详细询问头位变化与眩晕发作的关系至关重要。
2.体格检查
耳部检查:包括鼓膜检查、听力测试(如纯音听阈测试、声导抗测试等),以判断耳部是否存在病变,如梅尼埃病患者可能有听力下降、鼓膜正常等表现。
神经系统检查:检查患者的神志、cranialnerve(颅神经)功能(如眼球运动、面部感觉、肌力、肌张力、共济运动等),以排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例如,中枢性眩晕患者常存在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3.辅助检查
听力学检查:如上述的纯音听阈测试、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于判断内耳及听觉传导通路的功能状态。
前庭功能检查:包括眼震电图、冷热试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等,可评估前庭系统的功能。例如,耳石症患者进行变位试验可诱发特征性眼震。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是重要的辅助手段,可帮助发现颅内是否存在肿瘤、脑血管病变等异常。如怀疑脑血管疾病,头颅CT在急性期可快速发现脑出血,而头颅MRI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更为敏感。
四、眩晕症的治疗原则
1.外周性眩晕的治疗
梅尼埃病:发作期以对症治疗为主,可使用前庭抑制剂(如苯海拉明、地西泮等)缓解眩晕症状,同时给予脱水剂(如甘露醇)减轻膜迷路积水,也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倍他司汀)改善内耳微循环。间歇期需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可进行前庭康复训练,以提高前庭功能代偿能力。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内淋巴囊减压术等。
耳石症:主要治疗方法是耳石复位治疗,通过特定的头位变换手法,将耳石复位至正常位置。复位后患者需注意休息,避免剧烈头部运动,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多次复位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2.中枢性眩晕的治疗
脑血管疾病:脑梗死需根据发病时间窗进行相应治疗,如在溶栓时间窗内可考虑溶栓治疗,否则进行抗血小板聚集(如阿司匹林)、改善脑循环(如丁苯酞)、营养神经等治疗;脑出血则需根据出血量、出血部位等采取保守治疗(如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或手术治疗(如血肿清除术)。
颅内肿瘤: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肿瘤,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可考虑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术过程中需尽可能保护周围正常神经组织,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眩晕症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针对不同病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在眩晕症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都有各自的特点,需要在临床实践中充分考虑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