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可由耳源性、中枢性及全身性疾病引起。耳源性眩晕包括梅尼埃病(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多见于30-50岁,有反复发作旋转性眩晕等表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因耳石脱落致眩晕与头部位置变化相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前庭神经炎(由病毒感染引起,多见于青壮年,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突发性聋伴眩晕(与突发性聋病因相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中枢性眩晕包括脑血管性眩晕(多见于中老年人,常伴基础疾病,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颅内肿瘤性眩晕(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眩晕进行性加重,伴其他肿瘤症状)、颅脑外伤后眩晕(有头部外伤史,症状多样);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眩晕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可致眩晕,伴心血管系统症状)、眼部疾病(眼肌麻痹、屈光不正等可致眩晕,与眼部视物情况相关)、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可致眩晕,伴内分泌代谢指标异常)、血液系统疾病(贫血、白血病等可致眩晕,伴相应疾病表现)。
一、耳源性眩晕
(一)梅尼埃病
1.发病机制:可能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大量研究表明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是关键。例如,内耳中的血管纹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内淋巴分泌过多,而吸收通道受阻,进而引起膜迷路积水,刺激内耳感受器,导致眩晕发作。
2.好发人群及特点:多见于30-50岁人群,性别差异不显著。典型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持续时间多为20分钟至数小时,常伴有耳鸣、耳胀满感、波动性听力下降等症状。
(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1.发病机制:由于耳石脱落,移位至半规管内,当头部位置变化时,耳石刺激半规管感受器,引发异常的神经冲动,从而导致眩晕。耳石脱落的原因可能与头部外伤、内耳疾病(如前庭神经炎、突发性耳聋等)、衰老等因素有关。
2.好发人群及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老年人相对多见。眩晕与头部位置变化密切相关,例如从卧位坐起、躺在床上翻身等头部位置改变时发作,眩晕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分钟。
(三)前庭神经炎
1.发病机制: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病毒侵犯前庭神经,导致前庭神经发炎、水肿,影响其正常功能,从而引发眩晕。常见的病毒如带状疱疹病毒、流感病毒等。
2.好发人群及特点:多见于青壮年,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表现为突发的剧烈眩晕,伴有恶心、呕吐,眩晕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天至数周,可伴有平衡障碍,但一般无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四)突发性聋伴眩晕
1.发病机制:突发性聋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内耳血管痉挛、栓塞、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当突发性聋发生时,内耳的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可同时伴有眩晕症状。例如,内耳血管痉挛导致局部缺血缺氧,影响前庭感受器的正常功能,从而引起眩晕。
2.好发人群及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突发的听力下降同时伴有眩晕,眩晕程度可轻可重,部分患者听力下降较为严重,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听力急剧下降。
二、中枢性眩晕
(一)脑血管性眩晕
1.发病机制: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梗死,多由于脑血管狭窄、闭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影响前庭中枢的功能;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影响前庭相关神经传导通路,从而引起眩晕。例如,供应前庭中枢的血管发生病变,会直接影响前庭信息的处理和传递。
2.好发人群及特点:多见于中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眩晕可伴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单侧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利等,症状相对较为复杂,病情严重程度与脑血管病变的部位和范围有关。
(二)颅内肿瘤性眩晕
1.发病机制:颅内肿瘤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前庭中枢或前庭神经。例如,肿瘤压迫前庭神经或其周围组织,导致神经传导异常;或肿瘤引起颅内压升高,影响前庭中枢的正常功能。常见的肿瘤如听神经瘤等,听神经瘤起源于听神经鞘,随着肿瘤增大,可压迫前庭神经和蜗神经,引起眩晕、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2.好发人群及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肿瘤性质不同好发年龄有差异。眩晕症状可呈进行性加重,同时可伴有头痛、视力障碍、内分泌紊乱等其他肿瘤相关症状。
(三)颅脑外伤后眩晕
1.发病机制:头部外伤导致前庭中枢或前庭感受器受损。例如,头部外伤引起内耳出血、迷路震荡,或颅内脑组织损伤影响前庭神经传导通路,从而出现眩晕症状。头部外伤的程度不同,对前庭系统的损伤程度也不同。
2.好发人群及特点:有明确头部外伤史的人群。眩晕症状可在头部外伤后立即出现或延迟出现,症状表现多样,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恢复情况与外伤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情况有关。
三、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眩晕
(一)心血管疾病
1.发病机制:如高血压,血压波动时可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导致内耳缺血缺氧,引起眩晕;心律失常时,心脏泵血功能异常,导致脑部及内耳供血不足,引发眩晕。例如,高血压患者血压突然升高,脑血管和内耳血管收缩,影响血液灌注。
2.好发人群及特点:高血压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高血压病史者;心律失常可发生于各年龄段,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更易发生。眩晕可伴有血压异常波动、心悸、胸闷等心血管系统症状。
(二)眼部疾病
1.发病机制:如眼肌麻痹、屈光不正等。眼肌麻痹时,双眼视物不能协调,大脑需要不断调整来适应,可引起视觉性眩晕;屈光不正患者长期视物不清,眼睛持续处于紧张调节状态,也可能导致眩晕。例如,外展神经麻痹导致眼球外展受限,双眼视像不能融合,刺激前庭中枢引起眩晕。
2.好发人群及特点:眼部疾病患者,如长期戴不合适眼镜的屈光不正患者。眩晕与眼部视物情况密切相关,去除眼部因素后症状可能缓解。
(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1.发病机制:如糖尿病,血糖波动可影响内耳神经的代谢和功能,导致内耳神经病变,引起眩晕;甲状腺功能减退时,机体代谢率降低,内耳组织代谢也受影响,可出现眩晕症状。例如,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可导致内耳神经纤维变性,影响其传导功能。
2.好发人群及特点: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患者。眩晕可伴有血糖、甲状腺功能等指标的异常,症状常与内分泌代谢状态的变化相关。
(四)血液系统疾病
1.发病机制:如贫血,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导致脑部及内耳缺氧,引起眩晕;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可影响骨髓造血功能,进而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和神经功能。例如,重度贫血患者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氧气运输不足,内耳感受器因缺氧出现功能障碍。
2.好发人群及特点:贫血患者多见于营养不良、月经过多等人群;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眩晕可伴有贫血相关表现(如面色苍白、乏力等)或血液系统疾病的其他表现(如发热、出血倾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