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可由耳部、脑部、其他系统疾病及精神心理因素引起。耳部疾病中梅尼埃病与内耳膜迷路积水等有关,好发中青年人,有典型症状;耳石症因耳石脱离刺激半规管致眩晕,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与头位变化相关。脑部疾病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因血管狭窄闭塞致脑缺血,中老年人高危人群易患,可伴其他症状;出血性脑血管病因脑血管破裂致脑组织受损,中老年人高发,病情危急。其他系统疾病中心血管疾病低血压等可致脑部供血不足,眼部疾病青光眼等可因眼压等异常致眩晕,颈部疾病颈椎病可压迫血管神经致眩晕,精神心理因素可因神经内分泌失调致眩晕,各有其好发人群及特点。
一、耳部疾病相关
1.梅尼埃病:
发病机制:目前认为可能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内耳膜迷路积水会导致膜迷路扩张,影响内耳的平衡感知功能和听觉功能。其具体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感染、免疫反应、内耳微循环障碍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有研究发现部分梅尼埃病患者存在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但具体的遗传方式和相关基因仍在进一步探索中;感染因素方面,病毒感染可能引发内耳的免疫反应,从而导致膜迷路积水;免疫反应异常时,自身抗体可能攻击内耳组织,影响其正常功能;内耳微循环障碍会使内耳组织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也可能诱发梅尼埃病。
好发人群及特点:多见于中青年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典型症状为发作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耳胀满感。眩晕多呈突发旋转性,持续时间多为数小时至数天,常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自主神经症状。
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
发病机制:正常情况下耳石附着于耳石膜上,当一些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的内淋巴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半规管也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时间一般较短,通常不超过1分钟。常见的诱因包括头部外伤、耳部手术、内耳疾病(如突发性耳聋、梅尼埃病等)、年长等。头部外伤可能直接导致耳石脱落;耳部手术可能影响内耳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进而引发耳石移位;内耳疾病会改变内耳的内环境,使耳石稳定性受到影响;随着年龄增长,内耳的耳石膜会出现退行性改变,也容易发生耳石脱落。
好发人群及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老年人相对更常见。眩晕与头部位置变化密切相关,当患者卧位翻身、从睡眠中惊醒或改变头位时发作,眩晕程度一般较剧烈。
二、脑部疾病相关
1.脑血管疾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
发病机制:包括脑梗死等。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发生狭窄或闭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常见的原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进而形成血栓,阻塞血管;此外,血液成分改变(如高血脂、高血糖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动力学异常(如血压过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等)也可诱发缺血性脑血管病。例如,长期高血压未得到良好控制,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控制不佳,会导致血管壁受损,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
好发人群及特点: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酗酒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易发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引起的眩晕可伴有头痛、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利等症状,眩晕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因病变部位和范围而异。
出血性脑血管病:
发病机制:如脑出血,是由于脑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到脑组织内,压迫周围脑组织,导致局部脑组织受损。常见原因有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血压突然升高时,脆弱的脑血管破裂出血;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先天性脑血管异常也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例如,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波动过大,就容易引发脑血管破裂出血;脑血管畸形的血管结构异常,承受血压的能力较差,也容易发生破裂出血。
好发人群及特点:多见于中老年人,高血压患者是高发人群。出血性脑血管病引起的眩晕常伴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症状,病情一般较危急,眩晕症状可能较为严重。
2.脑部肿瘤:
发病机制:颅内肿瘤逐渐增大时,会压迫或侵犯内耳及相关的神经、血管等结构,影响平衡觉的传导和感知。肿瘤的生长可能导致颅内压升高,进而引起眩晕等症状。不同类型的脑部肿瘤发病机制有所不同,例如胶质瘤是由神经胶质细胞恶变形成,其生长方式呈浸润性,会侵犯周围脑组织;脑膜瘤多起源于脑膜细胞,通常为良性,但也会压迫周围组织。
好发人群及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不同类型的肿瘤好发年龄有所差异。脑部肿瘤引起的眩晕通常呈慢性、进行性加重,可伴有头痛、视力障碍、呕吐、癫痫发作等其他症状。
三、其他系统疾病相关
1.心血管疾病:
发病机制:例如低血压,当人体血压过低时,脑部血液灌注不足,会引起头晕、眩晕等症状。常见原因包括体位性低血压(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血压突然下降)、心源性因素(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导致心输出量减少,从而使血压降低)、血容量不足(如大量失血、脱水等)。心律失常时心脏的节律和频率异常,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血压波动;心力衰竭时心脏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出,也会引起血压下降和脑部供血不足。
好发人群及特点:体位性低血压多见于老年人、长期卧床者、服用某些降压药物者等;心源性低血压可见于各种心脏疾病患者。眩晕可呈一过性,与体位变化或心脏功能改变相关,常伴有心悸、胸闷、乏力等心血管系统症状。
2.眼部疾病:
发病机制:例如青光眼,眼压升高可导致头晕、眩晕等症状。眼压升高会影响眼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进而通过神经反射影响脑部的平衡调节。此外,严重的屈光不正(如高度近视、远视、散光等)也可能导致视觉信息传入大脑的过程出现异常,干扰平衡觉的整合,从而引起眩晕。青光眼的眼压升高原因可能与房水生成过多、排出受阻等有关;屈光不正则是由于眼球的屈光系统异常,导致光线不能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
好发人群及特点:青光眼多见于中老年人,有家族史、近视等人群易患;屈光不正可见于各年龄段人群。眩晕可伴有眼部症状,如青光眼患者可出现眼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屈光不正患者可表现为视物模糊等。
3.颈部疾病:
发病机制:例如颈椎病,颈椎发生病变(如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时,可压迫颈部的血管(如椎动脉)或神经,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或神经受到刺激传导异常,从而引起眩晕。颈椎骨质增生是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退变等原因导致骨质异常增生,压迫周围组织;椎间盘突出则是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周围的血管和神经。
好发人群及特点:多见于长期伏案工作者、老年人等。眩晕可与颈部活动有关,如颈部突然旋转时发作或加重,常伴有颈部疼痛、上肢麻木、无力等症状。
4.精神心理因素:
发病机制: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因素可能影响人体的自主神经功能和平衡觉的调节。当精神心理状态不佳时,会导致神经内分泌失调,进而引起头晕、眩晕等躯体症状。例如,长期焦虑状态下,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可能影响内耳的微循环和平衡调节机制;抑郁状态下,神经递质失衡,也可能干扰平衡觉的正常传导。
好发人群及特点:可见于各年龄段人群,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环境、有精神心理疾病家族史等人群易发生。眩晕症状常伴有情绪异常,如焦虑患者可表现为紧张、不安、坐立不安等,抑郁患者可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责自罪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