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感染患者需进行多方面护理,包括病情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神经症状等;基础护理休息体位、皮肤口腔护理;感染控制消毒隔离、引流管护理;对症护理发热、惊厥、颅内压增高护理;营养支持饮食护理,各方面护理需结合不同年龄段患者特点细致开展。
意识状态观察:观察患者的意识水平,如嗜睡、昏睡、昏迷等,意识状态的改变是颅内感染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不同年龄段患者意识观察方法有差异,儿童可通过哭闹反应、对刺激的应答等判断,成人则通过简单的对话、对指令的执行情况等评估。
神经系统症状观察:注意患者有无头痛、呕吐、惊厥、抽搐、肢体运动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头痛的程度、呕吐的性质等都能为病情判断提供依据,婴幼儿不会表达头痛,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囟门隆起等,需仔细观察。
基础护理
休息与体位: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减少探视。昏迷患者需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有颅内压增高表现时,可将床头抬高15°-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不同年龄患者体位调整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婴幼儿要注意体位舒适且利于呼吸循环。
皮肤护理: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预防压疮的发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于昏迷、长期卧床患者尤为重要,要选择合适的床单、被褥,定期更换,婴幼儿皮肤娇嫩,更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皮肤。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每日进行2-3次口腔护理,根据患者口腔情况选择合适的口腔护理液,如生理盐水、复方硼砂溶液等,婴幼儿口腔护理要注意力度和方法,避免损伤口腔黏膜。
感染控制护理
消毒隔离:将患者安置在单人病房或同类病种病房,保持病房空气流通,每日进行空气消毒,如紫外线照射等,医护人员接触患者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穿戴好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防护服等,防止交叉感染,不同年龄段患者的消毒隔离措施要考虑其生活环境和接触人群特点,儿童病房要注意玩具等物品的定期消毒。
引流管护理:若患者有颅内引流管,要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受压、堵塞,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进行引流袋更换等操作,婴幼儿引流管护理要特别注意固定牢固,避免患儿搔抓或意外牵拉导致引流管脱落。
对症护理
发热护理:对于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但要注意婴幼儿禁用某些强效退热药物,物理降温可选用温水擦浴、冰袋冷敷等方法,冰袋冷敷时要注意避免冻伤,根据患者体温情况调整降温措施,定期监测体温变化。
惊厥护理:发生惊厥时,要立即将患者头偏向一侧,清除口鼻腔分泌物,防止窒息,同时遵医嘱给予止惊药物,如地西泮等,在惊厥发作时要保护患者避免受伤,记录惊厥发作的时间、表现等,婴幼儿惊厥时更要注意安全防护,避免摔伤等。
颅内压增高护理:密切观察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如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等,遵医嘱使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如甘露醇等,给药时要注意速度,防止药液外渗,同时控制液体入量,根据患者病情和年龄调整液体输入速度和量。
营养支持护理
饮食护理: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饮食,保证营养供给,昏迷患者可通过鼻饲等方式补充营养,鼻饲时要注意食物的温度、速度、量,避免引起呛咳、误吸,婴幼儿鼻饲要选择合适的鼻饲管,注意喂养技巧,保证营养摄入满足机体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