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可通过穴位贴敷、艾灸、中药灌肠、推拿按摩等疗法治疗。穴位贴敷常选神阙穴用中药调糊贴敷;艾灸选中脘等穴温和灸或悬灸;中药灌肠据证选药注入直肠;推拿按摩用揉腹等手法,各疗法对不同人群有相应操作及注意事项,均能改善腹泻等症状。
一、穴位贴敷疗法
(一)药物组成与贴敷部位
1.药物选择:常用丁香、吴茱萸、肉桂等中药研末,以醋、酒或姜汁调制成糊状。
2.贴敷部位:一般选取神阙穴(肚脐),神阙穴是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汇海,能调节脏腑功能。通过药物对神阙穴的刺激,可起到温阳散寒、健脾止泻的作用。例如有研究表明,将由吴茱萸、五倍子等组成的中药敷于神阙穴,对慢性腹泻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改善患者的腹泻症状,调节肠道功能。
二、艾灸疗法
(一)选穴与操作方法
1.选穴:常选中脘、天枢、关元、脾俞、胃俞等穴位。中脘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可健脾胃、调气机;天枢是大肠之募穴,能调理大肠气机;关元为元气所存之处,可温补下元;脾俞、胃俞能健脾和胃。
2.操作方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或悬灸的方法。温和灸是将艾条点燃后,对准穴位,距离皮肤约2-3厘米,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度;悬灸则是将艾条在穴位上方作回旋移动。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1-2次。临床研究发现,艾灸上述穴位可改善慢性腹泻患者的肠道微循环,增强胃肠蠕动的规律性,提高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从而缓解腹泻症状。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艾灸时要注意艾条与皮肤的距离,避免烫伤,因为儿童皮肤较娇嫩;老年人由于皮肤感觉相对迟钝,也需密切关注艾灸温度,防止烫伤。
三、中药灌肠疗法
(一)药物组成与操作流程
1.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辨证选用中药,如湿热型可选用黄连、黄柏、白头翁等清热燥湿之品;脾虚型可选用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益气之药。一般将药物煎取药液100-150毫升。
2.操作流程:患者取左侧卧位,臀部抬高,将肛管轻轻插入直肠10-15厘米,缓慢注入药液,注完后尽量保留药液较长时间,最好能保留2小时以上。中药灌肠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肠道,局部药物浓度高,能改善肠道炎症,调节肠道菌群。研究显示,中药灌肠能促进肠道黏膜修复,抑制肠道炎症因子的释放,对慢性腹泻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对于儿童进行中药灌肠时,要特别注意肛管的选择和插入深度,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肠道黏膜;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肠道功能状态,缓慢操作,防止引起肠道不适。
四、推拿按摩疗法
(一)操作手法与适用人群
1.操作手法:常用的手法有揉腹、摩腹、按揉足三里等。揉腹时,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作环形揉动,频率适中,每次揉5-10分钟;摩腹是用手掌在腹部做顺时针方向的环形摩擦,可促进肠道蠕动;按揉足三里时,用拇指按压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每次按揉1-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推拿按摩疗法适用于各年龄段的慢性腹泻患者,但儿童推拿时手法要轻柔,力度适中,因为儿童骨骼、肌肉等组织发育尚不完善;老年人则要根据其身体状况调整手法力度,对于有骨质疏松等情况的老年患者,避免过度用力按揉。通过推拿按摩可调节胃肠蠕动节律,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能力,从而缓解腹泻症状。例如经常进行适当的揉腹等推拿按摩操作,能促进肠道内气体排出,改善腹胀、腹泻等不适,且无药物副作用,适合长期调理慢性腹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