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眩晕症刮痧部位包括头部穴位(百会穴、风池穴)、颈部(天柱穴区域)、背部(膀胱经背部循行线),其原理是通过刺激经络穴位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气血阴阳来缓解眩晕,注意环境温度、皮肤状况及刮痧后护理,如保持室温、皮肤无异常时刮痧,刮痧后补水且2-4小时内不洗澡等,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谨慎刮痧。
一、常见的眩晕症刮痧部位及操作要点
(一)头部穴位相关部位
1.百会穴区域
百会穴位于头部中心,两耳尖连线的中点。用刮痧板以轻柔的刮拭力度,从百会穴向前后左右方向呈放射状刮拭,每次刮拭10-15下。对于成年人来说,这样的刮拭可以调节脑部气血运行,因为有研究表明,头部穴位的刺激能够影响脑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调节,有助于改善眩晕症状。但儿童由于头皮较薄嫩,操作时要特别轻柔,力度以孩子能耐受为准,避免刮伤头皮。
2.风池穴部位
风池穴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用刮痧板角部以适中力度向对侧眼部方向刮拭风池穴周围,每侧刮拭5-10下。风池穴与头部神经、血管关系密切,刺激风池穴可以缓解颈部肌肉紧张,改善脑部供血。不过,老年人骨质相对疏松,刮痧时要注意力度不能过大,防止造成局部损伤。
(二)颈部相关部位
1.天柱穴区域
天柱穴在颈后区,横平第2颈椎棘突上际,斜方肌外缘凹陷中。用刮痧板从天柱穴向下沿着斜方肌方向刮拭,每次刮拭10-15下。颈部肌肉紧张可能会影响椎动脉供血,刺激天柱穴及周围肌肉可以放松颈部肌肉,改善椎动脉供血情况。但对于有颈椎病且颈部有明显骨质增生的患者,刮拭时要谨慎,避免加重颈椎损伤,最好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三)背部相关部位
1.膀胱经背部循行线
膀胱经在背部有两条循行线,距离脊柱旁开1.5寸和3寸。从大椎穴开始沿着膀胱经向下刮拭,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每次刮拭从大椎穴到腰部肾俞穴(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区域,每侧膀胱经刮拭10-15下。膀胱经是人体重要的经络之一,刮拭膀胱经可以调节全身气血,有研究显示,通过刺激膀胱经能够影响人体的自主神经功能,对眩晕的缓解有一定帮助。孕妇的背部刮痧要特别谨慎,因为腹部和腰部的刺激可能会引起宫缩等情况,一般不建议孕妇进行背部膀胱经的刮痧操作。
二、刮痧缓解眩晕症的原理及注意事项
(一)原理
刮痧主要是通过刺激体表经络穴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调节气血阴阳平衡。对于眩晕症,通过对头部、颈部、背部等部位的刮痧,可以改善脑部供血、放松肌肉、调节神经功能等。例如,头部穴位的刺激可以影响脑部的神经传导和血管舒缩功能,颈部和背部肌肉的放松可以减少对血管、神经的压迫,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二)注意事项
1.环境温度
刮痧时要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受凉。因为刮痧后毛孔处于张开状态,容易受到外邪侵袭。对于老年人和儿童,由于其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要注意保暖,可在刮痧后适当添加衣物。
2.皮肤状况
皮肤有破损、溃疡、感染等情况时不宜刮痧。另外,过度疲劳、饥饿状态下也不适合刮痧。对于患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刮痧可能会引起出血不止,绝对禁止刮痧。孕妇除了背部刮痧需谨慎外,腹部、腰骶部等部位一般也不建议刮痧,以免影响胎儿健康。
3.刮痧后的护理
刮痧后要饮用适量温水,以补充刮痧过程中丢失的水分,促进新陈代谢。并且在刮痧后2-4小时内不宜洗澡,防止寒邪入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