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营养不良可通过身高、体重与同年龄同性别标准值对比判断,需调整饮食结构,婴儿期保证母乳或合适配方奶摄入并及时添辅食,幼儿及儿童期食物多样化、控零食;治疗相关疾病;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情况,早产儿及有基础疾病儿童需特殊关注,综合多方面干预改善营养状况促正常生长发育。
一、明确营养不良的判断标准
可通过身高、体重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标准值对比来判断。如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个标准差为中度营养不良,低于均值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营养不良;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个标准差为矮小,低于均值减3个标准差为严重矮小等。不同年龄阶段有相应的生长曲线标准来评估,比如0-6岁儿童有WHO儿童生长标准曲线,7-18岁儿童青少年有中国儿童青少年生长标准曲线。
二、调整饮食结构
1.婴儿期
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要保证充足的母乳摄入,因为母乳富含婴儿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如免疫球蛋白、乳糖、脂肪、蛋白质等。如果是人工喂养,应选择适合婴儿年龄段的配方奶粉,按照正确的冲调比例进行喂养。
随着月龄增加,及时添加辅食,从富含铁的米粉开始,逐渐引入蛋黄、鱼泥、肝泥等食物,这些食物能提供铁、蛋白质等营养物质,预防婴儿缺铁性贫血等营养不良问题。例如,6个月左右的婴儿可以开始尝试每天喂1次含铁米粉,7-8个月时可添加蛋黄(从1/4个开始逐渐增加到1个)、碎菜等。
2.幼儿及儿童期
保证食物多样化,包括谷类、肉、蛋、奶、蔬菜、水果等。谷类提供碳水化合物,是能量的主要来源;肉、蛋、奶富含优质蛋白质,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像每千克体重每天需要摄入1-1.5克蛋白质;蔬菜和水果能提供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例如维生素C有助于铁的吸收,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
控制零食摄入,尤其是高糖、高脂肪的零食,如糖果、油炸食品等,这些零食会占据儿童的食欲,导致正餐摄入不足。
三、治疗相关疾病
如果孩子患有某些疾病导致营养不良,如消化系统疾病(如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慢性腹泻等)、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结核、寄生虫病等),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例如,对于肠道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营养不良,需要进行驱虫治疗;对于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可能需要通过手术等方式进行治疗,去除影响营养吸收的因素后,营养不良状况往往能得到改善。
四、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情况
定期带孩子到儿科门诊进行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的监测,一般3岁以下儿童每3个月监测一次,3岁以上儿童每6个月监测一次。通过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孩子生长发育的异常情况,如发现孩子生长速度减慢或体重不增等,能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早产儿,由于其在宫内生长发育相对不足,出生后更易出现营养不良,需要更加精心喂养,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特殊的营养制剂,如早产儿配方奶粉等,并且要密切监测其生长发育指标,因为早产儿的追赶生长需要特别关注,一般在生后前2年是追赶生长的关键时期。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其营养需求可能与正常儿童不同,需要在营养支持方面更加谨慎,保证足够能量和营养摄入的同时,要考虑到心脏功能对营养代谢的影响,可能需要咨询儿科营养专家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方案。
总之,孩子出现营养不良需要从多方面综合干预,通过合理调整饮食、治疗相关疾病、定期监测等措施来改善孩子的营养状况,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