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便血的常见原因有食物蛋白过敏、感染性腹泻、肛裂;需及时就医的情况包括出血量多、伴随严重症状、持续不缓解;检查与诊断有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过敏原检测)、影像学检查;家庭护理要针对不同原因护理,预防措施有合理喂养、注意卫生。
一、常见原因
(一)食物蛋白过敏
1.年龄因素:多见于婴儿期,尤其是6个月内的婴儿较为常见。这是因为婴儿肠道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免疫系统相对不成熟,容易对食物中的蛋白质产生过敏反应。
2.表现:除了便血外,还可能伴有呕吐、腹泻、皮疹等表现。便血可为黏液血便,程度轻重不一。例如,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食用了易过敏食物,如牛奶、鸡蛋等,可能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导致过敏。
(二)感染性腹泻
1.年龄与生活方式:任何年龄的婴儿都可能发生,但多见于卫生条件较差、喂养不卫生的情况。比如婴儿接触了被污染的玩具、奶嘴等,或者饮用了不洁的水。
2.表现: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的有大肠杆菌、轮状病毒等感染。患儿除便血外,多有腹泻、发热、腹痛等表现,大便性状改变,如稀水样便、脓血便等。例如轮状病毒感染常导致秋季腹泻,婴儿大便呈蛋花汤样,可能伴有少量黏液血便。
(三)肛裂
1.病史与表现:多见于有便秘病史的婴儿。由于婴儿大便干结,排便时过度用力,导致肛管皮肤撕裂,引起便血。便血特点为大便表面带血,颜色鲜红,量较少,婴儿排便时可能会哭闹不安。
二、需要及时就医的情况
1.出血量较多:如果婴儿便血呈大量鲜血便,或伴有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等休克表现迹象,需立即就医。因为大量失血可能会影响婴儿的循环系统,导致严重后果。
2.伴随严重症状:如婴儿同时伴有持续高热、频繁呕吐、腹胀明显等情况,可能提示存在严重的肠道感染或其他器质性病变,需要尽快就医明确诊断。
3.持续不缓解:经过一般家庭护理后,便血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的情况,应及时带婴儿到医院就诊,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三、检查与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会详细检查婴儿的腹部情况,了解有无压痛、包块等,同时检查肛门周围情况,查看有无肛裂等局部病变。
2.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可以了解大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潜血等情况,帮助判断是否存在肠道感染、出血等情况。例如,感染性腹泻时粪便常规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等。
过敏原检测:对于怀疑食物蛋白过敏的婴儿,可能需要进行过敏原检测,如血液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等,以明确过敏原。
3.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可能会进行腹部超声等检查,以排除肠道畸形等器质性病变。如肠套叠时腹部超声可发现同心圆样或靶环样肿块等特征性表现。
四、护理与预防
1.家庭护理
对于肛裂的婴儿:保持婴儿肛周清洁,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然后可涂抹少量凡士林等保护肛周皮肤。同时,调整婴儿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适当喂服果汁(6个月以上婴儿)等,以软化大便,预防便秘复发。
对于感染性腹泻的婴儿:注意婴儿的个人卫生,勤洗手,奶瓶等喂养器具要严格消毒。保持婴儿臀部清洁干燥,预防红臀等并发症。
2.预防措施
合理喂养:对于婴儿,提倡母乳喂养,母乳喂养的母亲应注意饮食均衡,避免食用易过敏食物。如果是配方奶喂养,要选择合适的配方奶。对于添加辅食的婴儿,应遵循由少到多、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逐渐添加新食物,观察婴儿有无过敏等反应。
注意卫生:保持婴儿生活环境的清洁卫生,注意食品卫生,避免婴儿接触不洁物品,防止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