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分为外周性与中枢性,外周性多由内耳及前庭神经病变引起如BPPV、梅尼埃病,中枢性与脑部病变相关如脑血管疾病等,耳源性还有梅尼埃病与内耳膜迷路积水相关,全身性因素如高血压等可致眩晕,病史采集需问诱因等,体格检查重点前庭等,辅助检查有听力学、影像学等,外周性BPPV用复位治疗、梅尼埃病发作期用改善循环等,中枢性针对原发病,全身性治基础病,儿童需警惕感染等,老年人防脑血管意外,女性妊娠经期需考虑相关因素。
一、眩晕的定义与分类
眩晕是一种患者主观感受到自身或外界物体沿一定方向与平面旋转或摇晃的运动性错觉,可分为外周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外周性眩晕多由内耳及前庭神经病变引起,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梅尼埃病等;中枢性眩晕则与脑部病变相关,如脑血管疾病、颅内肿瘤等。
二、常见病因及相关因素
(一)耳源性因素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与耳石脱落后移位有关,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头部位置改变时诱发短暂眩晕,可通过变位试验诊断。2.梅尼埃病:与内耳膜迷路积水相关,多见于中青年人,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耳鸣、耳胀满感及波动性听力下降,发作常与劳累、情绪波动等因素有关。
(二)中枢性因素
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颅内肿瘤、多发性硬化等可影响前庭中枢,导致眩晕,常见于中老年有基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者。
(三)全身性因素
高血压、低血糖、贫血等可引起全身性代谢或血流改变,从而诱发眩晕,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与基础疾病控制情况相关。
三、评估与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眩晕发作的诱因(如头位变化、体位改变)、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如耳鸣、听力下降、头痛、肢体麻木等)、既往病史(如耳部疾病、心血管疾病)及家族史等。
(二)体格检查
重点进行前庭功能检查(如眼震电图、冷热试验)、神经系统检查(如肌力、肌张力、病理征等),外周性眩晕多有特征性眼震表现,中枢性眩晕常伴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三)辅助检查
1.听力学检查:评估听力情况,辅助诊断耳源性眩晕。2.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排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糖、电解质等检测有助于排查全身性疾病。
四、治疗原则
(一)外周性眩晕治疗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主要通过复位治疗,如Epley法、Semont法等,复位后需避免剧烈头位变动。2.梅尼埃病:发作期可给予改善内耳循环药物(如倍他司汀)、对症止晕药物,发作间期需低盐饮食、避免诱因以减少发作频率。
(二)中枢性眩晕治疗
针对原发病治疗,如脑血管疾病需改善脑循环、控制危险因素;颅内肿瘤则需根据病情行手术或放化疗等。
(三)全身性因素相关眩晕治疗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控制高血压、纠正低血糖、治疗贫血等,去除诱因后眩晕多可缓解。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眩晕需警惕感染(如中耳炎累及内耳)、先天性内耳畸形等,若出现眩晕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诊断,且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原则,优先非药物干预。
(二)老年人
老年人眩晕需高度警惕脑血管意外,若伴随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应立即就诊,完善头颅影像学检查以排除急性脑血管病,同时注意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的管理。
(三)女性
妊娠或经期女性出现眩晕需考虑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妊娠中晚期眩晕可能与体位性低血压等有关,经期眩晕可能与内分泌波动相关,需结合具体情况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