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询问月经、相关病史)、妇科检查(外阴、阴道、宫颈、子宫及附件检查)、影像学检查(超声、MRI)、子宫内膜活检(诊断性刮宫、宫腔镜检查),还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年轻、老年女性及高危人群各有不同注意要点)。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情况,包括月经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期持续时间、经量等,还有绝经年龄等。此外,要了解患者是否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因为这些因素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相关,例如肥胖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较高,长期刺激子宫内膜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二、妇科检查
1.外阴检查:观察外阴有无异常,包括皮肤色泽、有无赘生物等。
2.阴道检查:查看阴道黏膜情况,有无充血、溃疡、赘生物等。
3.宫颈检查:了解宫颈外观,有无糜烂、息肉、肿物等。
4.子宫及附件检查: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子宫的大小、形态、质地,双侧附件有无增厚、包块等。一般来说,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子宫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质地也可能有所改变。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经阴道超声:可以较为清晰地观察子宫大小、宫腔形态、宫腔内有无赘生物、子宫内膜厚度等情况。正常子宫内膜厚度在不同月经周期有所变化,一般来说,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厚度超过5mm就需要引起重视。如果宫腔内发现异常回声团,提示可能存在子宫内膜病变。
经腹超声:对于肥胖患者或盆腔深部病变观察可能不如经阴道超声清晰,但也能初步了解子宫及附件情况。
2.磁共振成像(MRI):能更准确地评估子宫内膜癌病变的范围,包括子宫肌层浸润深度、是否累及宫颈间质等,对手术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指导意义。例如,可以清晰显示肿瘤与子宫肌层的界限,判断肌层浸润是浅肌层还是深肌层。
四、子宫内膜活检
1.诊断性刮宫
是常用的获取子宫内膜组织的方法。通过刮取宫腔内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能明确子宫内膜是否有癌变以及癌变的类型等。操作时要注意全面刮取宫腔内不同部位的组织,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对于绝经后阴道流血的患者,诊断性刮宫能有效排查子宫内膜癌。
2.宫腔镜检查
可以直接观察宫腔内情况,如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等,并且能在直视下取可疑组织进行活检,相比诊断性刮宫更具直观性。对于一些超声检查发现宫腔内有异常,但诊断性刮宫阴性的患者,宫腔镜检查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例如,当超声提示宫腔内有小的息肉样病变,但诊断性刮宫未刮到典型癌组织时,宫腔镜下活检可能更准确地发现病变。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年轻女性:对于有异常子宫出血等情况的年轻女性,在进行筛查时要谨慎选择检查方法。例如,在选择诊断性刮宫时要充分考虑对生育功能的影响,可优先考虑宫腔镜检查,在明确诊断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子宫的损伤。同时要详细询问其月经不调的具体情况以及是否有生育需求等,因为子宫内膜癌虽然在年轻女性中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发生。
2.老年女性:老年女性进行妇科检查时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损伤。在进行子宫内膜活检时,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耐受情况。由于老年女性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在检查前后要做好相关的评估和准备工作,确保检查的安全性。
3.有高危因素人群:对于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不孕不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要加强筛查意识,定期进行妇科检查、超声检查等。例如,肥胖患者由于体内内分泌代谢紊乱,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较高,所以这类人群更需要密切关注子宫内膜的情况,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妇科相关的筛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