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需从休息与活动、饮食管理、病情监测、心理护理、并发症预防等方面进行综合护理,包括急性期绝对卧床、康复期循序渐进活动,饮食营养均衡、控钠盐、避刺激物,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与症状,做好心理安抚,预防肺部及泌尿系统感染等。
一、休息与活动
1.急性期休息:脑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4-6周,避免一切引起血压和颅内压增高的诱因,如用力排便、咳嗽、情绪激动等,因为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再出血。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卧床休息时要注意预防压疮,定时协助翻身、拍背,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儿童患者卧床时要确保舒适体位,防止骨骼发育受影响。
2.康复期活动: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活动应循序渐进。年龄较轻、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可先在床上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如屈伸肢体等,之后逐步过渡到床边坐立、站立、行走等活动。但活动时要有人陪伴,防止摔倒。女性患者在康复活动中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根据自身身体恢复情况调整活动强度。
二、饮食管理
1.营养均衡:保证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的食物。蛋白质可选择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例如鱼类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大脑健康。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可通过多吃新鲜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和水果(如苹果、香蕉等)来获取。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营养均衡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可适当增加牛奶、鸡蛋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摄入。
2.控制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g以下,避免食用咸菜、腌制品等高钠食物。高钠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不利于病情恢复。年龄较大的患者本身可能存在血压调节功能减退,更要严格控制钠盐摄入。女性患者在饮食中也要注意减少钠盐摄入,保持血压稳定。
3.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避免饮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收缩血管,影响血液循环;酒精会使血压升高,增加再出血风险;咖啡和浓茶中的咖啡因等成分可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血压波动。
三、病情监测
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如果出现体温升高,要警惕是否合并感染;脉搏、呼吸、血压的异常变化可能提示病情有变化。儿童患者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更要注意体温监测,一旦发现体温异常要及时处理。年龄较大的患者本身生命体征可能不如年轻人稳定,需更加关注。
2.头痛等症状监测:密切关注头痛的程度、性质及伴随症状。如果头痛加重或出现呕吐、意识障碍等情况,可能提示再出血或病情恶化,需立即就医。女性患者在病情监测中要注意自身感受的变化,及时向医护人员反馈。
四、心理护理
1.情绪安抚:患者可能因疾病导致行动受限、担心预后等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家属要多与患者沟通交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对于儿童患者,要营造轻松的氛围,通过游戏等方式缓解其紧张情绪。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有更多的生活担忧,需要家属和医护人员共同给予心理疏导。女性患者可能在情绪表达上有自身特点,要给予更贴心的心理关怀。
五、并发症预防
1.肺部感染预防:定时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嗽、咳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卧床患者,要注意保持病室空气流通。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清洁,防止痰液堵塞气道。年龄较大的患者咳嗽反射可能减弱,更要做好肺部护理。
2.泌尿系统感染预防: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要保持尿道口清洁,定期更换尿袋。非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要鼓励多饮水,勤排尿。女性患者由于生理结构特点,更要注意泌尿系统的清洁卫生,预防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