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动症是乘车等交通工具时因前庭等感受器信息冲突致不适,表现为头晕等,靠病史和症状诊断,需与其他头晕病鉴别;眩晕症是运动或位置错觉,发病机制复杂,表现多样,需结合多检查诊断,要与晕动症鉴别,不同年龄诊断时考虑疾病谱不同。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晕动症
是指乘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时,由于交通工具的颠簸、摇摆、旋转等运动刺激人体的前庭感受器,而导致的一系列不适症状。例如乘坐汽车在崎岖山路行驶时,人体前庭受到持续刺激,就可能引发晕动症。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前庭-视觉-本体感觉系统的信息冲突有关,前庭感受器感知到运动刺激,而视觉和本体感觉却未接收到相应的运动信息,从而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对晕动症的易感性有差异,儿童由于前庭功能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容易发生晕动症;老年人前庭功能逐渐退化,也可能较易出现晕动症状。
眩晕症
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的错觉,患者感觉自身或周围环境在旋转、晃动等。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涉及内耳、中枢神经系统等多个部位。比如内耳病变,像梅尼埃病,是由于内耳膜迷路积水,影响了前庭感受器的正常功能,导致平衡失调和眩晕;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梗死影响了前庭中枢的神经传导,也会引发眩晕症。不同性别在眩晕症的发病上可能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不同年龄阶段发病原因有所不同,老年人更常见脑血管疾病相关的眩晕,而儿童可能更多见内耳感染等原因引起的眩晕。
二、临床表现
晕动症
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等,一般在停止乘坐交通工具后,症状会逐渐缓解。症状的严重程度与交通工具的运动刺激强度、持续时间以及个体的前庭敏感程度有关。例如,长时间乘坐颠簸厉害的交通工具,症状可能会比较严重。儿童患晕动症时,可能还会出现哭闹不安等表现,因为儿童表达不适的方式相对有限;老年人患晕动症时,可能本身身体机能较差,症状缓解相对较慢。
眩晕症
眩晕程度可轻可重,严重时患者难以站立、行走。还可能伴有耳鸣、听力下降、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比如梅尼埃病引起的眩晕症,患者除了剧烈眩晕外,往往会有耳鸣和听力下降的表现,且症状可能会反复发作。不同病因导致的眩晕症,伴随症状有所不同,中枢性眩晕症可能还会伴有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神经系统症状;周围性眩晕症多以内耳症状为主。
三、诊断与鉴别
晕动症
主要根据明确的乘坐交通工具的病史以及典型的临床症状来诊断。一般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过程,是否在乘坐交通工具时出现上述头晕、恶心等症状,即可初步诊断。需要与其他可能引起头晕的疾病相鉴别,比如要排除内耳性眩晕症等,可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听力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来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头晕。儿童诊断晕动症时,要注意与儿童常见的其他头晕原因区分,如贫血等,通过血常规等检查来辅助鉴别;老年人则要注意与脑血管疾病等鉴别,可通过头颅影像学检查等。
眩晕症
需要结合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及相关辅助检查来诊断。例如进行听力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头颅CT或MRI等检查。比如通过内耳MRI检查可以明确是否有梅尼埃病的内耳膜迷路积水表现,通过头颅CT可以辅助诊断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眩晕症。要与晕动症鉴别,主要是根据是否有明确的乘坐交通工具的诱因,眩晕症一般无明确的乘坐交通工具的诱因,而晕动症有明确的相关病史。不同年龄的眩晕症患者,在鉴别诊断时考虑的疾病谱不同,儿童要重点排查内耳感染等疾病,老年人要重点排查脑血管疾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