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按性质分为良性与恶性,病因包括遗传、环境(化学、物理、生物致癌因素)、生活方式(吸烟、酗酒、饮食、运动等),诊断方法有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治疗手段涵盖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有基础病史者有各自肿瘤相关要点需关注。
一、肿瘤的定义与分类
肿瘤是机体细胞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发生异常增生与分化形成的新生物,按性质分为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癌症)。良性肿瘤生长缓慢,通常不浸润周围组织且不转移;恶性肿瘤具有侵袭性、转移性,细胞分化程度低,生长迅速。
二、肿瘤的病因
1.遗传因素:某些肿瘤具有遗传易感性,如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卵巢癌发病相关,家族中若有肿瘤患者,亲属患病风险可能增加。
2.环境因素:化学致癌物质如苯并芘(存在于烟草烟雾、烧烤食物中)、亚硝酸盐(腌制食品中常见)可损伤细胞DNA;物理致癌因素包括紫外线(长期暴晒增加皮肤癌风险)、电离辐射(如核辐射可诱发白血病等);生物致癌因素如某些病毒(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EB病毒与鼻咽癌相关)。
3.生活方式:长期吸烟可增加肺癌、膀胱癌等发病风险;酗酒与肝癌、食管癌等关联密切;高盐、高脂、低纤维饮食易诱发消化道肿瘤;缺乏运动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肿瘤发生几率。
三、肿瘤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X线可初步筛查肺部等部位占位;CT能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及与周围组织关系;MRI对软组织肿瘤诊断价值高,可精准判断肿瘤浸润范围。
2.病理学检查: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确诊肿瘤的金标准,能明确肿瘤的良恶性、组织类型及分化程度。
3.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可辅助诊断与病情监测,如甲胎蛋白(AFP)升高提示肝癌可能,癌胚抗原(CEA)升高可见于多种消化道肿瘤,但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四、肿瘤的治疗手段
1.手术治疗:适用于早期局限且无转移的肿瘤,通过切除肿瘤组织达到根治目的,是实体肿瘤主要治疗方式之一。
2.放疗:利用放射线破坏肿瘤细胞的DNA,抑制其增殖,可用于术前缩小肿瘤体积、术后清除残留癌细胞或晚期肿瘤缓解症状。
3.化疗: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抑制肿瘤细胞分裂增殖,适用于中晚期肿瘤或术后辅助治疗,可全身给药或局部灌注。
4.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靶点进行精准治疗,如针对HER2基因的靶向药物用于乳腺癌治疗,具有特异性强、副作用相对较小的特点。
5.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机体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如PD-1/PD-L1抑制剂可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的识别与杀伤作用,为肿瘤治疗带来新突破。
五、特殊人群肿瘤相关要点
1.儿童肿瘤: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或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适合的化疗药物等,密切关注治疗对儿童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影响。
2.老年肿瘤患者:因机体功能衰退,需综合评估身体耐受性,选择创伤小、副作用轻的治疗方式,如体质较弱者可优先考虑放疗或靶向治疗,同时注重营养支持与生活质量维护。
3.女性肿瘤患者:生理期需考虑治疗对月经等生理功能的影响,育龄期女性关注肿瘤治疗对生育功能的潜在损害,必要时可在治疗前进行生育力保存评估。
4.有基础病史肿瘤患者:如合并心脏病的肿瘤患者,化疗时需谨慎选择心脏毒性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心功能;合并糖尿病的肿瘤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保障治疗安全,根据基础病情况调整肿瘤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