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是由前庭系统等引发的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病因包括耳源性(如与内淋巴失衡相关的梅尼埃病、耳石脱落致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枢性(多见于脑血管病)、全身性(如高血压、低血糖相关),临床表现有眩晕发作及伴随症状,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治疗分病因和对症,特殊人群中儿童需谨慎排查、老年人综合考虑、孕妇权衡检查治疗利弊。
一、眩晕症的定义
眩晕症是由前庭系统、神经系统及全身性疾病等引发的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患者主要表现为自身或外物有旋转、摆动等异常感觉,常伴随平衡失调、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等症状。
二、病因分类
(一)耳源性病因
1.梅尼埃病: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伴随耳鸣、听力下降等,其发病机制与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相关,临床研究显示约70%的患者有内淋巴积水病理改变。
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因耳石脱落至半规管引起,头部位置改变时诱发短暂眩晕,据流行病学调查,该病因占外周性眩晕的30%-50%。
(二)中枢性病因
多见于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病变影响前庭神经传导通路,如后循环缺血可导致脑干、小脑供血不足,引发眩晕,相关研究表明脑血管病是中枢性眩晕的常见病因之一。
(三)全身性疾病病因
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时可影响内耳血液循环导致眩晕;低血糖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也可能引发眩晕症状,此类患者多有基础疾病史且眩晕发作与基础疾病状态相关。
三、临床表现特点
(一)症状表现
1.眩晕发作:耳源性眩晕发作较突然,持续时间因病因不同有差异,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单次发作多不超过1分钟;中枢性眩晕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且可能伴随神经系统其他定位体征。
2.伴随症状:可出现恶心呕吐、平衡障碍、耳鸣、听力下降等,耳源性眩晕常伴耳鸣、听力下降,中枢性眩晕可能伴有头痛、肢体无力等神经系统症状。
四、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眩晕发作的诱因、持续时间、伴随症状、既往病史等,如是否有耳部疾病史、脑血管疾病史等。
(二)体格检查
1.前庭功能检查:包括眼震电图等,可评估前庭系统功能状态,耳源性眩晕患者可能出现典型的前庭眼反射异常。
2.神经系统检查:检查肢体肌力、肌张力、病理反射等,以排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三)辅助检查
1.听力学检查:用于评估耳部听力情况,梅尼埃病患者多有听力波动型下降等表现。
2.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可帮助排查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等。
五、治疗原则
(一)病因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措施,耳源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通过复位治疗;中枢性眩晕需治疗原发病,如脑梗死患者进行改善脑循环等治疗;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眩晕需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
(二)对症治疗
可使用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等缓解眩晕症状,但需严格依据循证医学选择药物,避免滥用。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眩晕需谨慎排查病因,因其表述能力有限,要详细观察其发作表现及伴随症状,及时进行相关检查,避免延误治疗,且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方法。
(二)老年人
老年人眩晕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诊断和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其肝肾功能、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用药更需谨慎,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注意平衡功能训练以预防跌倒等风险。
(三)孕妇
孕妇眩晕需权衡检查(如影像学检查可能对胎儿有一定辐射风险)和治疗的利弊,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方法和治疗手段,诊断时要详细询问妊娠情况及用药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