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感染是病原体侵犯颅腔内脑膜、脑实质等部位引发的炎症性疾病,常见病原体有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途径包括血行、直接、医源性;临床表现有全身症状(发热、头痛、乏力等)和神经系统症状(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等);诊断靠腰椎穿刺(测脑脊液压力、常规生化及病原体检测)和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治疗原则为抗感染、降颅内压、对症支持治疗,不同年龄段用药等有差异,儿童和老年人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常见病原体及感染途径
病原体种类: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常见的细菌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毒有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等;真菌如新型隐球菌等。
感染途径
血行感染: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颅内引起感染。例如,身体其他部位有感染病灶,如肺部感染,细菌可随着血流进入颅内。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血行感染相对更易发生,且如果儿童存在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更增加了病原体通过血流进入颅内的风险。
直接感染:邻近部位的感染直接蔓延至颅内,如鼻窦炎可蔓延至颅内引起颅内感染。对于有鼻窦炎病史的人群,尤其是免疫力较低的老年人,更容易发生这种直接蔓延导致的颅内感染。
医源性感染:颅脑手术、腰椎穿刺等操作过程中消毒不严格等原因导致病原体侵入颅内。在接受颅脑手术的患者中,如果手术环境消毒不彻底,或者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不规范,就可能引发医源性颅内感染。
二、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患者可出现发热、头痛、乏力等症状。不同年龄段表现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发热较为明显,且精神状态改变较为突出,如出现烦躁不安、嗜睡等;老年人由于机体反应性较低,发热可能不典型,而更多表现为精神萎靡等。
神经系统症状
脑膜刺激征:表现为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等。这是因为炎症刺激脑膜引起的,无论是细菌、病毒还是真菌性颅内感染,都可能出现脑膜刺激征,但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脑膜刺激征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意识障碍: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意识模糊、嗜睡、昏迷等。例如,重症细菌性颅内感染患者可能很快陷入昏迷状态,这与病原体对脑实质的损害以及颅内压升高有关。对于儿童患者,意识障碍的出现可能提示病情较为危重,需要及时干预。
三、诊断方法
腰椎穿刺:通过测定脑脊液压力、检查脑脊液常规、生化以及进行病原体检测等明确诊断。脑脊液压力可能升高,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蛋白含量升高等,生化检查可发现糖和氯化物等指标异常。例如,细菌性颅内感染时脑脊液中白细胞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病毒性颅内感染时白细胞可能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但对于颅内压明显升高的患者,腰椎穿刺需要谨慎,以免诱发脑疝,尤其是儿童患者,脑疝风险更高。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有助于发现颅内是否有脓肿、脑积水等并发症。例如,CT可早期发现颅内是否有出血、梗死等情况,MRI对颅内感染引起的脑实质病变显示更为清晰,对于真菌性颅内感染等可能显示特殊的影像学表现。
四、治疗原则
抗感染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原体选择相应的抗感染药物。如细菌性颅内感染选用敏感的抗生素,病毒感染可使用抗病毒药物,真菌性感染则使用抗真菌药物。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儿童由于肝肾功能发育尚未成熟,需要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老年人则要考虑药物的相互作用等因素。
降低颅内压: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缓解头痛、呕吐等症状。对于儿童患者,使用甘露醇时要注意剂量和速度,避免引起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
对症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对于昏迷患者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