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蛛网膜下腔出血需立即就医评估,行初步检查后进行一般治疗与监护,包括卧床休息、生命体征监护,用药物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等防治再出血,用钙通道阻滞剂等防治脑血管痉挛,有指征时手术治疗,后期进行康复治疗,不同年龄患者在各环节需考虑其自身特点。
1.立即就医评估
及时送医:大脑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较为危急的情况,一旦怀疑或确诊,应尽快将患者送往有救治能力的医院。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儿童出现疑似蛛网膜下腔出血情况,因其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需更紧急处理;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送医也需争分夺秒。
初步评估检查: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症状表现,进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等初步评估。同时会安排头颅CT等检查,头颅CT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初始检查方法,可发现脑沟、脑池等部位的高密度影,明确是否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出血的大致情况。
2.一般治疗与监护
卧床休息: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用力等可能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卧床休息的要求有所不同,儿童需在家长看护下安静卧床,避免过度活动;老年人卧床时要注意防止压疮等并发症,定期翻身等。
生命体征监护:密切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因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影响自主神经功能等,导致生命体征波动。例如,血压的监测至关重要,过高的血压可能加重出血,过低的血压可能影响脑灌注,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维持合适的血压水平。
3.降低颅内压
药物选择:可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甘露醇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使脑组织脱水,从而降低颅内压。但对于儿童,使用甘露醇需注意剂量和可能的电解质紊乱等问题;老年人若有肾功能不全等情况,使用时要谨慎评估,调整药物剂量等。
4.防治再出血
控制血压:合理控制血压是防治再出血的重要措施。一般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血压控制目标略有差异,例如年轻患者可能需要更严格控制血压在相对正常偏低水平以减少再出血风险,而老年患者要考虑其基础血压情况等。
避免诱因: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引起血压升高的诱因,如用力排便、剧烈咳嗽等。对于有便秘的患者,可采取措施预防便秘,如饮食调整等;对于存在咳嗽症状的患者,要积极治疗相关疾病以减少咳嗽对病情的影响。
5.防治脑血管痉挛
钙通道阻滞剂:可使用尼莫地平这类钙通道阻滞剂,它能选择性作用于脑血管平滑肌,扩张脑血管,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但在使用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等可能不同,儿童使用需谨慎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维持脑灌注:在防治脑血管痉挛过程中,要注意维持脑的灌注,避免因过度降低颅内压或处理脑血管痉挛措施不当导致脑灌注不足,影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
6.手术治疗(如有指征)
动脉瘤夹闭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如果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动脉瘤夹闭术或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手术的风险和获益评估不同,儿童进行此类手术难度相对较大,需要更精细的操作和术后护理;老年人要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等因素来决定是否适合手术以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7.康复治疗(后期)
早期康复评估与介入:在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康复评估,根据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制定康复计划。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康复的方式和进度有所不同。儿童康复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采用适合儿童的康复训练方法;老年人康复要注重平衡、行走等功能的恢复,同时要关注其合并的基础疾病对康复的影响,逐步进行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康复等相应的康复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