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癌变涉及遗传学因素如BRAF等基因突变和紫外线照射等环境因素,皮肤表现为色素痣改变或新肿物,全身有转移表现,诊断靠影像学和病理活检,治疗有手术、免疫、靶向治疗,预防需避免紫外线暴露、定期自查皮肤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不同人群需注意相应要点。
一、黑色素瘤癌变的相关机制
黑色素瘤是源于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其癌变涉及多种因素及分子机制。从遗传学角度看,BRAF、NRAS等基因的突变是常见的驱动事件。例如BRAF基因的V600E突变较为多见,会导致细胞信号通路异常激活,促使细胞无限增殖。紫外线照射是引发皮肤黑色素瘤的重要环境因素,紫外线辐射可损伤DNA,引起基因突变,增加黑色素瘤癌变的风险。
二、黑色素瘤癌变的表现
皮肤表现:原本的色素痣可能出现形态、颜色、大小的改变,如色素痣快速增大、颜色不均匀(出现多种颜色混合,如黑、褐、红、白等)、边界不规则、表面不光滑等。还可能出现新的皮肤肿物,质地较硬,生长速度较快。
全身表现:晚期可能出现转移相关表现,如转移至肺部可出现咳嗽、咯血等;转移至肝脏可出现肝区疼痛、黄疸等。
三、黑色素瘤癌变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用于初步评估局部淋巴结等部位是否有转移病灶,能发现肿大的淋巴结等情况。
CT检查:能较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还可发现远处转移灶,如肺部、肝脏等部位的转移情况。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在判断肿瘤侵犯范围、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等方面有优势。
病理活检:是确诊黑色素瘤的金标准。通过手术切取或穿刺等方式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观察细胞形态等特征以明确是否为癌变及具体的病理类型等。
四、黑色素瘤癌变的治疗
手术治疗:
原发病灶切除:对于早期黑色素瘤,完整切除原发病灶是关键。切除范围需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等确定,一般要包括肿瘤周围一定范围的正常组织。
淋巴结清扫:如果怀疑有淋巴结转移,可能需要进行淋巴结清扫术,以清除可能转移的淋巴结。
免疫治疗:
例如PD-1抑制剂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一些临床试验表明,免疫治疗对部分黑色素瘤患者有效,能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但可能会引起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如皮疹、肝炎、肺炎等,不同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不良反应表现及处理需特别关注,老年人可能对不良反应耐受性较差等。
靶向治疗:针对有特定基因突变的患者,如BRAF突变的患者可使用BRAF抑制剂联合MEK抑制剂等靶向药物治疗,能特异性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但同样要考虑不同人群的药物反应差异等情况。
五、黑色素瘤癌变的预防及健康管理
避免紫外线暴露:
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皮肤白皙、有家族黑色素瘤病史等高危人群,应尽量避免在紫外线强烈时段(通常是10:00-16:00)外出,外出时使用遮阳伞、穿长袖衣物、戴宽边帽子等物理防晒措施,同时使用高防晒指数的防晒霜。
定期皮肤自查:
普通人尤其是有黑色素瘤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自查皮肤,观察色素痣等皮肤病变的变化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如上述提到的色素痣改变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家长要密切关注其皮肤状况,因为儿童黑色素瘤也可能发生,家长应了解正常皮肤表现,以便及时发现异常。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适度运动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降低患癌风险。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可根据自身特点调整生活方式,例如老年人可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等;儿童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以促进正常生长发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