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是风团样皮疹的过敏性皮肤病,病因复杂,有皮疹特点、诊断鉴别及治疗预防等情况;丘疹性荨麻疹是婴幼儿及儿童常见过敏性皮肤病,与昆虫叮咬有关,也有相应临床表现、诊断鉴别及治疗预防等,二者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治疗预防等方面存在不同。
一、定义与病因
荨麻疹
定义:一种以风团样皮疹为特征的过敏性皮肤病,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病因:病因复杂,约3/4的患者找不到原因,常见原因包括食物及食物添加剂(如鱼、虾、蟹、蛋类等)、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等)、感染(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吸入物(如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精神因素(如情绪波动、焦虑等)、遗传因素等。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
丘疹性荨麻疹
定义:又称婴儿苔藓或小儿荨麻疹性苔藓、急性单纯性痒疹,是婴幼儿及儿童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典型皮损为绿豆至花生米大小略带纺锤形的红色风团样损害,顶端常有小水疱。
病因:多与昆虫叮咬有关,如螨、蚊、蚤、臭虫等叮咬后引起的过敏反应,多见于春夏秋温暖季节,儿童由于皮肤娇嫩,更易受到昆虫叮咬,发病年龄以1-7岁儿童多见,无明显性别差异。
二、临床表现
荨麻疹
皮疹特点:风团大小形态不一,发作时间不定,风团逐渐蔓延,融合成片,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发生,此起彼伏。自觉瘙痒剧烈,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腹痛、腹泻、呼吸困难等全身症状,若伴有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可危及生命。任何年龄均可发生,病程长短不一,急性荨麻疹病程在6周以内,慢性荨麻疹病程超过6周。
丘疹性荨麻疹
皮疹特点:好发于腰、臀、腹、四肢等暴露部位,皮疹为纺锤形的红色风团样损害,有的中央有小水疱,有的可形成大疱,皮疹常成批出现,散在分布或少数群集,一般无全身症状,自觉剧烈瘙痒,搔抓后可引起继发感染,儿童搔抓后更易出现感染情况,皮疹一般1-2周消退,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但新疹可陆续发生使病程迁延数年。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荨麻疹
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即风团样皮疹,骤起骤退,消退后不留痕迹,再结合病史等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进行血常规、过敏原检测等辅助检查,血常规可了解是否有感染等情况,过敏原检测有助于明确病因。
鉴别诊断:需与血管性水肿相鉴别,血管性水肿主要累及皮肤深层,表现为局限性肿胀,皮肤颜色正常或呈淡红色,压之无凹陷性水肿,一般无瘙痒。
丘疹性荨麻疹
诊断:根据好发于儿童,春秋季节发病,典型的纺锤形风团样皮疹,顶端有小水疱等特点不难诊断。
鉴别诊断:需与水痘相鉴别,水痘皮疹呈向心性分布,皮疹初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再经数小时变为水疱,水疱周围有红晕,伴有瘙痒,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而丘疹性荨麻疹无水疱、结痂等表现。
四、治疗与预防
荨麻疹
治疗:首先应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主要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病情严重者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对于伴有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严重情况的患者,需立即抢救,给予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治疗。
预防:应积极寻找并避免接触过敏原,注意饮食卫生,规律作息,适当锻炼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儿童患者应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减少昆虫叮咬的机会。
丘疹性荨麻疹
治疗:局部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糖皮质激素软膏等止痒抗炎,瘙痒明显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糖浆(儿童适用)等。如有继发感染,需使用抗生素治疗。
预防: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消灭臭虫、蚤、虱及其他昆虫,儿童床单、被罩等应经常清洗晾晒,避免去草丛、树荫等昆虫较多的地方,儿童皮肤暴露部位可涂抹防虫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