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是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及腺泡细胞的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略多,不良生活方式、慢性胰腺炎病史等可增加发病风险,有腹痛、黄疸等症状和相应体征,可通过腹部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血液肿瘤标志物及病理学检查诊断,治疗有手术、化疗、放疗等,预后差,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是改善预后关键。
一、胰腺癌的定义
胰腺癌是一种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及腺泡细胞的恶性肿瘤,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二、胰腺癌的发病情况
年龄与性别: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逐渐升高,在40岁以后发病率明显上升。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吸烟、过量饮酒、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胰腺癌的发病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吸烟人群患胰腺癌的概率比不吸烟人群高;长期酗酒会损伤胰腺组织,影响胰腺的正常功能,进而增加患病几率。
病史:有慢性胰腺炎病史的人群,胰腺癌的发病风险较正常人升高。此外,遗传性胰腺炎患者发展为胰腺癌的可能性显著增加;家族中有胰腺癌患者的人群,其发病风险也高于普通人群。
三、胰腺癌的临床表现
症状
腹痛:是常见的首发症状,多见于上腹部、脐周或右上腹,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钝痛、胀痛或钻痛等,疼痛程度不一,晚期疼痛较为剧烈,且可向腰背部放射,仰卧位时疼痛加重,前倾坐位或屈膝侧卧位时疼痛可有所缓解。
黄疸:多见于胰头癌,是由于癌肿压迫或浸润胆总管所致,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黄疸,患者皮肤、巩膜黄染,伴有皮肤瘙痒、小便深黄、大便呈陶土色等。
消瘦、乏力:由于肿瘤消耗、食欲减退等原因,患者可出现明显消瘦,体重短期内明显下降,同时伴有乏力、倦怠等全身症状。
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
体征:患者可出现腹部肿块,一般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部分患者可伴有肝大,若发生胆道梗阻,可出现胆囊增大等体征。
四、胰腺癌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简便易行,可作为胰腺癌的筛查手段,但对于早期胰腺癌的诊断敏感性相对较低,且容易受肠道气体等因素干扰。
CT检查:是诊断胰腺癌的重要影像学方法,能够清晰显示胰腺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判断肿瘤是否侵犯血管等具有重要价值。增强CT扫描可以更清楚地显示肿瘤的血供情况。
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与CT相似,对于胰腺周围血管侵犯的判断优于CT,MRCP可以清晰显示胆道及胰管的形态,有助于发现胆道梗阻的部位及原因。
血液检查
肿瘤标志物:CA19-9是目前诊断胰腺癌最常用的血清学肿瘤标志物,但其特异性不高,在胰腺炎、胆道梗阻等良性疾病时也可出现升高。此外,CA242、CA125等肿瘤标志物对胰腺癌的诊断也有一定的辅助价值。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胰腺癌的金标准,可通过内镜下胰胆管穿刺活检、腹腔镜下胰腺病灶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等获取组织进行病理学诊断。
五、胰腺癌的治疗
手术治疗:是唯一可能根治胰腺癌的方法,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体尾切除术等,但手术切除率较低,且手术创伤较大,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要求较高。
化疗:常用于胰腺癌的辅助治疗或晚期胰腺癌的姑息治疗,可使用吉西他滨等化疗药物,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来发挥作用。
放疗:包括外照射放疗和内照射放疗等,可用于缓解胰腺癌引起的疼痛等症状,也可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手段。
六、胰腺癌的预后
胰腺癌的预后较差,总体5年生存率较低。其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肿瘤的分期(早期胰腺癌预后相对较好,晚期预后较差)、患者的身体状况、是否能够接受规范的治疗等。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是改善胰腺癌预后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