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病人大小便护理需针对排尿和排便分别进行,排尿护理包括间歇导尿(适用于神经源性膀胱等,操作要无菌轻柔,儿童更需精细)和清洁导尿(病情稳定或家属培训后可采用,注意清洁和皮肤保护)以及尿失禁护理(及时清洁皮肤、选合适用品);排便护理有定时排便训练(定时间、助姿势和按摩)、便秘处理(饮食调整、遵医嘱用缓泻剂、正确人工通便),需综合措施保会阴部清洁干燥,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一、排尿护理
(一)间歇导尿
1.适用情况:适用于脊髓损伤等导致神经源性膀胱的瘫痪病人,可根据膀胱功能情况定期进行间歇导尿,一般每4-6小时导尿一次,具体间隔时间需根据个体膀胱残余尿量等情况调整。科学研究表明,规范的间歇导尿有助于维持膀胱正常容量和压力,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2.操作要点:操作前需严格进行手卫生,使用无菌导尿包,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导尿。导尿过程中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对于儿童瘫痪病人,由于其尿道较细且娇嫩,操作需更加精细、轻柔,选择合适型号的导尿管。
(二)清洁导尿
1.适用情况:对于部分病情相对稳定、具备一定自我护理能力或家属经过培训的瘫痪病人可采用清洁导尿。清洁导尿是指用清洁的方法进行的间歇导尿,可减少医疗资源的占用,但需要注意严格的清洁操作和定期监测泌尿系统情况。
2.操作要点:操作前要清洁双手和会阴部,使用清洁的导尿管进行导尿。每次导尿后要注意会阴部的清洁卫生,保持局部干燥。对于老年瘫痪病人,要特别注意皮肤的保护,避免导尿过程中对皮肤造成摩擦损伤。
(三)尿失禁护理
1.皮肤护理:瘫痪病人出现尿失禁时,要及时清理尿液,用温水清洗会阴部及肛周皮肤,然后涂抹皮肤保护剂,如氧化锌软膏等,以保护皮肤,预防压疮和皮肤炎症。对于婴幼儿瘫痪病人,由于皮肤更加娇嫩,清洗时要使用温和的婴儿专用洗护产品,动作要轻柔。
2.尿失禁用品选择:可使用尿失禁垫、纸尿裤等用品。选择吸水性好、透气性佳的尿失禁用品,定期更换,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对于行动不便的瘫痪病人,家属要协助及时更换用品。
二、排便护理
(一)定时排便训练
1.训练时机:根据瘫痪病人的作息时间,设定固定的排便时间,一般可选择在早餐后半小时左右,因为早餐后胃肠道蠕动会增加,有助于诱发排便反射。例如,可每天早上7-8点左右帮助病人进行排便尝试。
2.训练方法:在设定的排便时间,让病人采取舒适的排便姿势,如床上坐位或卧位排便(可使用便盆),同时可轻柔按摩病人下腹部,从右下腹开始向左下腹环形按摩,每次按摩10-15分钟,促进肠道蠕动。对于儿童瘫痪病人,按摩力度要更轻,可配合语言引导,帮助其建立排便反射。
(二)便秘处理
1.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多吃蔬菜(如菠菜、芹菜等)、水果(如香蕉、苹果等)、粗粮(如玉米、燕麦等)。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饮水量约1500-2000毫升,对于瘫痪病人要鼓励其少量多次饮水。例如,可将水果切成小块让病人食用,蔬菜做成软烂的泥状。
2.药物辅助(仅提及药物名称):如果通过饮食调整仍存在便秘情况,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缓泻剂,如乳果糖口服液等,但要注意避免长期依赖药物。对于儿童瘫痪病人,使用缓泻剂需更加谨慎,应在医生评估后严格按照医嘱使用。
3.人工通便:在必要时,可使用开塞露等进行人工通便,但要注意操作方法正确,避免损伤直肠黏膜。操作时,将开塞露尖端轻轻插入肛门,然后将药液挤入直肠内,保留5-10分钟后再让病人排便。对于年老体弱的瘫痪病人,人工通便要注意动作轻柔,防止引起不适或损伤。
总之,瘫痪病人大小便护理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综合措施,注重细节,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要给予病人关心和照顾,提高其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