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症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有中枢兴奋剂和非中枢兴奋剂等且需考虑儿童年龄等因素)、心理行为治疗(含认知行为疗法、阳性强化法、消退法等且要考虑儿童年龄等情况)、家庭干预(家长营造良好氛围、建立规律生活制度、配合学校教育等)、饮食与生活方式调整(保证营养均衡、减少含添加剂食物摄入、保证充足睡眠、适当体育锻炼等且要根据儿童年龄等合理安排)。
一、药物治疗
目前用于儿童多动症治疗的药物主要有中枢兴奋剂和非中枢兴奋剂等。中枢兴奋剂中的哌甲酯等是常用药物,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等有关,能有效改善多动症患儿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等症状,但使用时需考虑儿童的年龄等因素,一般不建议低龄儿童过早使用。非中枢兴奋剂如托莫西汀等也可用于治疗,其作用机制与选择性抑制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有关。
二、心理行为治疗
1.认知行为疗法
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有不同的实施方式。在学龄儿童中,可通过教导患儿识别自己的不良行为和想法,并学习用合适的方式应对。例如,教导患儿在课堂上当出现多动冲动行为时,通过自我暗示等方式来控制自己。这种疗法考虑到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随着年龄增长,患儿的认知能力不断发展,能够逐渐理解和应用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技巧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对改善多动症症状有积极作用。
2.行为疗法
阳性强化法:当患儿出现符合期望的良好行为时,及时给予阳性强化,如表扬、奖励小贴纸等。对于幼儿期的儿童,可通过给予喜欢的小零食或玩具作为奖励;对于学龄儿童,可给予额外的游戏时间等奖励。这种方法基于行为主义理论,利用儿童对奖励的期望来强化良好行为,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通过正性激励帮助儿童逐渐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且要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兴趣爱好等个性化设置奖励方式,以达到最佳的行为矫正效果。
消退法:对于患儿的不良行为,当不给予强化时,该不良行为可能会逐渐消退。例如,当患儿在课堂上出现多动行为时,如果教师不给予过多关注(即消退强化),该多动行为可能会因为没有得到强化而减少。在实施消退法时,要注意坚持一致性,不同年龄的儿童对消退法的反应可能不同,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同时要避免在消退过程中出现意外的强化情况,影响消退效果。
三、家庭干预
家长在儿童多动症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家长需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建立规律的生活制度。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生活制度的内容有所不同。幼儿期的儿童需要规律的作息时间,包括固定的睡眠、进餐和游戏时间等;学龄儿童则需要规律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安排。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与教师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儿童在学校的表现,共同制定干预计划。同时,家长要避免对患儿过于严厉或过度溺爱,以科学的方式引导儿童,考虑到儿童在家庭中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模式的形成,良好的家庭干预有助于巩固药物和心理行为治疗的效果。
四、饮食与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方面
保证儿童摄入均衡的营养,减少含添加剂较多的食物摄入,如某些含人工色素、防腐剂的零食等。研究表明,过多摄入含添加剂的食物可能会加重多动症症状。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要根据其生长发育需求合理安排饮食,例如,学龄前儿童需要保证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摄入来支持大脑发育;学龄儿童则需要注意营养均衡以维持身体和大脑的正常功能。
2.生活方式方面
保证儿童有充足的睡眠,不同年龄儿童的睡眠需求不同。幼儿期儿童一般需要12-14小时的睡眠时间,学龄儿童需要9-12小时的睡眠时间。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儿童大脑的发育和功能恢复,对改善多动症症状有一定帮助。同时,鼓励儿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户外活动等,体育锻炼可以释放儿童过剩的能量,改善其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但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对儿童身体造成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