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脑瘫有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包括增高致肢体僵硬如剪刀步态等、降低致肢体松软等)、姿势异常(如头后仰等)、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智力障碍(认知等落后)、语言障碍(说话晚等)、癫痫发作,家长需重视其早期异常及时带患儿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护理要遵循儿科安全原则、提供舒适安全环境、关注心理,制定个性化干预护理方案以促进康复。
一、运动发育落后
早产儿脑瘫患儿在运动发育方面明显滞后于同龄足月儿。正常足月儿3个月时能抬头,而早产儿脑瘫患儿可能3个月仍不能抬头;4个月后正常足月儿可主动伸手抓物,早产儿脑瘫患儿则往往不能顺利完成主动伸手抓物的动作,这是因为脑瘫导致其运动神经功能受损,影响了运动发育的进程,与正常的运动发育规律不符,是由于脑部损伤后对运动控制的神经传导出现障碍所致。
二、肌张力异常
1.肌张力增高:患儿肢体可出现僵硬状态,如下肢伸直、内收交叉,像剪刀步态,上肢屈曲难以伸展等,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对肌张力的调节,使得肌肉紧张度超出正常范围,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征等可能呈阳性,源于神经传导通路异常干扰了肌张力的正常调控机制。
2.肌张力降低:表现为肢体松软,肌肉无力,不能维持正常的体位和姿势,例如俯卧位时头不能抬起,仰卧位时四肢松软缺乏张力,这是由于脑部损伤导致支配肌肉的神经功能减退,使得肌肉无法正常收缩以维持肌张力,与正常肌肉应有的张力状态不同。
三、姿势异常
常见的姿势异常有头后仰、身体扭转、角弓反张等。头后仰是因为颈部肌肉肌张力异常,身体扭转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对身体姿势的协同控制,角弓反张则是由于背部肌肉等肌张力增高且不均衡所致,这些姿势异常是脑部运动调控中枢受损后,身体各部位肌肉运动不协调的外在表现,与正常婴儿应有的自然、协调的姿势状态差异显著。
四、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会延迟消失,正常婴儿拥抱反射在3-4个月时消失,握持反射在3个月左右消失,而早产儿脑瘫患儿这些原始反射可能延迟到4个月甚至更晚仍不消失;同时保护性反射如平衡反射等减弱或不出现,正常婴儿6个月左右能出现平衡反射来维持身体平衡,早产儿脑瘫患儿则可能缺乏该反射,这是因为脑部损伤影响了神经反射弧的正常传导和整合,导致反射功能出现异常改变。
五、智力障碍
部分早产儿脑瘫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表现为认知能力、学习能力落后于同龄儿童,如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反应迟钝、理解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这是由于脑部损伤涉及到了与智力相关的脑区,影响了大脑的发育和功能,导致智力发育受到阻碍,与正常儿童的智力发育轨迹存在明显差异。
六、语言障碍
患儿可能出现说话晚、发音不清、语言表达能力差等情况,有的患儿到2-3岁仍不能清晰表达简单语句,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语言中枢或相关神经传导通路,使得语言的感知、理解和表达功能受到损害,与正常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应逐渐发展出的正常语言能力不同。
七、癫痫发作
部分早产儿脑瘫患儿可能出现癫痫症状,表现为肢体抽搐、意识丧失等,这是由于脑部损伤后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与脑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有关,癫痫发作会进一步影响患儿的神经功能和整体健康状况,需要密切关注和及时评估。
温馨提示
对于早产儿脑瘫患儿,家长应高度重视其早期症状表现,一旦发现运动、姿势、反射等方面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带患儿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专业的神经发育评估等检查。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避免患儿发生意外伤害,同时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因为早产儿脑瘫的康复需要长期的过程,家庭的积极配合和关爱对患儿的预后有着重要影响,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干预和护理方案,以最大程度促进患儿的康复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