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诊断包括病史采集(考虑年龄性别、眩晕特点、伴随症状、生活方式病史等)、体格检查(耳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检查)、辅助检查(听力学、前庭功能、影像学、实验室检查);治疗分病因治疗(耳部、神经、全身疾病相关眩晕分别处理)和对症支持治疗(药物对症、康复治疗、生活方式调整)。
一、眩晕症的诊断
(一)病史采集
1.年龄与性别因素: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眩晕症患者病因可能不同。例如,中青年女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相对常见;老年人眩晕需更关注脑血管疾病等。儿童眩晕可能与先天性发育异常、感染等有关。
2.眩晕特点:包括眩晕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如BPPV常由头位变化诱发,持续时间较短;梅尼埃病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持续数小时至数天等。
3.伴随症状:有无耳鸣、听力下降、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肢体无力等。伴随耳鸣、听力下降可能提示耳部疾病;伴有头痛需考虑神经系统病变等。
4.生活方式与病史:既往有无耳部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外伤史、心血管疾病等。长期高血压可能增加脑血管性眩晕的风险;有耳部感染病史可能与内耳炎症相关。
(二)体格检查
1.耳部检查:检查外耳道、鼓膜情况,进行前庭功能相关检查,如眼震检查等,观察有无眼震及眼震的特点,有助于判断前庭功能是否异常及病变部位。
2.神经系统检查:包括颅神经检查、肢体肌力、肌张力、共济运动等检查,以排查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眩晕。
3.心血管系统检查:测量血压等,了解心血管情况,因为血压异常等心血管问题可能引起眩晕。
(三)辅助检查
1.听力学检查:如纯音测听、声导抗等,有助于判断耳部听力及中耳情况,对耳部疾病导致的眩晕有诊断价值。
2.前庭功能检查:包括眼震电图、冷热试验等,可评估前庭功能状态。
3.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可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如脑血管意外、肿瘤等;内耳的MRI检查(内耳膜迷路成像等)有助于发现内耳结构异常。
4.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包括血糖、肝肾功能等)、凝血功能等,可帮助排查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眩晕。
二、眩晕症的治疗方法
(一)病因治疗
1.耳部疾病引起的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主要采用耳石复位治疗,根据不同的半规管类型选择相应的复位手法,如Epley法等复位手法,通过特定的头位变换将耳石复位,多数患者可取得良好效果。
梅尼埃病:在发作期可采用药物治疗缓解症状,如使用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等;间歇期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等,减少发作频率。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2.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眩晕
脑血管性眩晕:如果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可根据病情选择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出血性脑血管病则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止血、降颅压等治疗。
颅内肿瘤等占位性病变:需根据肿瘤的性质、部位等采取手术、放疗、化疗等相应治疗措施。
3.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眩晕
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引起的眩晕,需积极控制血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心律失常导致的眩晕,需针对心律失常进行相应治疗,如药物纠正心律失常等。
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引起的眩晕,需控制血糖水平,维持血糖稳定在合理范围。
(二)对症支持治疗
1.药物对症治疗:对于眩晕伴恶心呕吐明显的患者,可使用止吐药物缓解症状。
2.康复治疗:在病情稳定后,可进行平衡功能训练等康复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平衡能力,减少眩晕发作后的不适及再次发作的风险。例如,通过平衡板训练、步态训练等,提高患者的平衡协调能力。
3.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突然的头位变化等诱发因素。对于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患者,在生活方式调整上也有相应考虑,如老年人应注意行走安全,避免因眩晕导致跌倒等。儿童患者的生活方式调整需在家长的密切监护下进行,确保其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