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是常见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发病与神经递质、血管舒缩及遗传、激素有关,有先兆,单侧搏动性中重度痛伴多种症状;神经性头痛是头部肌肉紧张收缩致,与心理、姿势等有关,部位不固定,紧箍胀痛轻中度,无典型伴随症。偏头痛靠临床表现诊断,排颅内病变,急性用特定药,预防用特定药并调生活;神经性头痛据症状病史等诊,排颈部病变,治以松肌、心理干预并调生活。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神经递质失衡(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舒缩功能紊乱等。遗传因素在偏头痛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约60%的偏头痛患者有家族史。女性较男性更易患偏头痛,可能与女性的激素变化(如月经周期、妊娠、更年期等)有关。例如,女性在月经前期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诱发偏头痛发作。
神经性头痛:又称紧张性头痛,主要是由于头部肌肉紧张收缩引起的。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压力过大等心理因素是常见的诱因,此外,不良的姿势(如长期低头工作、学习)、颈部疾病等也可能导致颈部肌肉紧张,进而引发神经性头痛。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但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的人群患病率相对较高。
症状表现
偏头痛:典型的偏头痛发作前可有先兆症状,如视觉先兆(眼前出现闪光、暗点、视物模糊等)、感觉先兆(面部或肢体麻木、刺痛等),先兆症状一般持续数分钟至半小时。头痛多为单侧搏动性疼痛,也可双侧疼痛,疼痛程度中等至重度,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患者往往需要安静休息,头痛发作可持续4-72小时。例如,一些患者在偏头痛发作时,会因光线刺激而加重头痛,不得不躲在黑暗的房间里。
神经性头痛:疼痛部位不固定,可为双侧头部、头顶、枕部或颈部的紧缩性、压迫性或胀痛感,疼痛程度多为轻至中度,一般不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但可能会有头部沉重感、紧箍感。疼痛可以是持续性的,也可间歇性发作,情绪紧张、压力增大时疼痛往往加重,放松心情或适当休息后可能有所缓解。比如,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的白领,可能会经常出现双侧头部的紧箍样神经性头痛。
诊断与鉴别诊断
偏头痛: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头痛发作特点、家族史、伴随症状等。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头痛的器质性疾病,如颅内肿瘤、脑血管畸形等。可以通过头颅CT或MRI等检查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例如,对于有典型先兆症状和头痛特点的患者,结合相关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后可诊断为偏头痛。
神经性头痛: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病史以及排除其他疾病来诊断。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工作生活压力等情况。一般不需要特殊的影像学检查,但如果有颈部不适等情况,可能会进行颈部X线或CT检查,以排除颈部器质性病变导致的头痛。例如,对于长期精神紧张且头痛特点符合神经性头痛的患者,在排除其他疾病后可诊断为神经性头痛。
治疗与预防
偏头痛:急性发作期主要是缓解头痛症状,常用的药物有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曲坦类药物等。预防治疗则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发作频率、严重程度等选择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如氟桂利嗪)等。生活方式的调整也很重要,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过度劳累,避免食用诱发偏头痛的食物(如奶酪、巧克力、红酒等)。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激素变化时期要特别注意预防偏头痛发作。
神经性头痛:治疗主要以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心理状态为主。可以通过物理治疗,如按摩、热敷、针灸等放松头部和颈部肌肉。对于有明显心理因素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如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同时,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工作或学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减轻压力,保持心情舒畅。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每工作1-2小时就应起身活动颈部和头部,进行简单的颈部放松运动,有助于预防神经性头痛的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