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管理涵盖非药物干预(运动疗法、热敷治疗、心理干预)、药物干预(非甾体抗炎药、激素类药物)、特殊人群管理(青少年女性、围绝经期女性、妊娠期女性)、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管理、睡眠优化、体重控制)及并发症预防(慢性盆腔痛筛查、贫血管理、心理社会支持)。
一、非药物干预方法
1.1.运动疗法
规律有氧运动可促进内源性阿片肽分泌,降低前列腺素合成。研究显示,每周3次、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可使痛经发生率降低40%~60%。运动通过改善盆腔血液循环、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发挥作用,尤其适用于原发性痛经患者。运动时需注意避免过度负荷,经期前3天可适当减少运动强度。
1.2.热敷治疗
局部热敷通过扩张血管、改善肌肉痉挛缓解疼痛。临床试验表明,40℃~45℃的热敷袋置于下腹部,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可使疼痛评分降低30%~50%。热敷温度需控制在安全范围,避免低温烫伤,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皮肤感觉异常。
1.3.心理干预
认知行为疗法(CBT)可降低痛经相关焦虑水平。研究显示,6周CBT干预可使疼痛感知强度下降25%~40%。正念冥想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改善疼痛耐受性。建议每日进行10~15分钟冥想练习,配合深呼吸训练。
二、药物干预方法
2.1.非甾体抗炎药
布洛芬、萘普生等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系统评价显示,该类药物对70%~85%的原发性痛经患者有效。需注意胃肠道副作用,长期使用可能增加消化道溃疡风险,建议餐后服用。
2.2.激素类药物
复方口服避孕药通过抑制排卵、减少子宫内膜厚度发挥作用。Meta分析表明,连续用药可使痛经缓解率达80%~90%。适用于有避孕需求的患者,需排除血栓风险因素(如吸烟、肥胖、家族史)。用药前需完善凝血功能检查。
三、特殊人群管理
3.1.青少年女性
12~18岁患者需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运动处方应结合体质指数(BMI)制定。激素类药物使用需严格评估骨密度,避免影响生长发育。非甾体抗炎药需注意肝肾功能监测,每年进行1次肝酶检测。
3.2.围绝经期女性
45~55岁患者需排除子宫内膜病变,建议每年进行1次经阴道超声检查。激素替代治疗需个体化评估,血栓风险评分≥3分者禁用。钙剂补充(1000~1200mg/日)可预防骨质疏松。
3.3.妊娠期女性
妊娠早期禁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增加流产风险。激素类药物仅限紧急情况使用。物理治疗需调整强度,避免子宫刺激。建议采用左侧卧位缓解子宫压迫症状。
四、生活方式调整
4.1.饮食管理
增加ω-3脂肪酸摄入(如深海鱼类)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研究显示,每日摄入1.5gEPA+DHA可使痛经发生率降低30%。减少反式脂肪酸摄入(如油炸食品),避免咖啡因过量(>300mg/日)。
4.2.睡眠优化
保证7~9小时优质睡眠,睡眠不足可升高皮质醇水平,加重疼痛感知。建议建立规律作息,睡前2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失眠患者可短期使用褪黑素(0.5~3mg),需注意次日嗜睡风险。
4.3.体重控制
BMI>24kg/m2者需制定减重计划,每降低5%体重可使痛经评分下降15%~20%。运动处方应包含核心肌群训练,改善骨盆稳定性。避免快速减重导致内分泌紊乱。
五、并发症预防
5.1.慢性盆腔痛筛查
持续3个月以上的痛经需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建议每6个月进行1次妇科检查,必要时行MRI检查。有不孕史者需尽早进行腹腔镜探查。
5.2.贫血管理
月经量>80ml/周期者需检测血红蛋白,低于110g/L时需补充铁剂。建议每日补充60mg元素铁,配合维生素C促进吸收。避免同时饮用茶、咖啡影响铁吸收。
5.3.心理社会支持
慢性疼痛患者需评估抑郁风险,PHQ-9评分≥10分者需转诊心理科。建立患者支持小组,每月组织1次健康教育活动。鼓励记录疼痛日记,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