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可由耳部疾病、神经系统、其他系统等多方面原因引起。耳部疾病中梅尼埃病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30-50岁中青年人易患;耳石症因耳石脱落后进入半规管致眩晕,老年人更常见。神经系统方面前庭神经炎多因病毒感染青壮年易患,后循环缺血中老年人且有基础疾病者易发病。其他系统中心血管疾病有基础病的中老年人易发病,眼部疾病各年龄段均有,全身性疾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且不同人群有相应特点。
一、耳部疾病相关原因
(一)梅尼埃病
1.发病机制:目前认为可能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大量研究表明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是关键。例如,有研究发现梅尼埃病患者内淋巴囊功能异常,导致内淋巴引流障碍,进而引起膜迷路积水,引发眩晕、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2.易发人群及特点:多见于30-50岁的中青年人,性别差异不显著,但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发病风险可能更高。这类人群在日常生活中若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可能诱发眩晕发作。
(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
1.发病机制:由于耳石脱落后进入半规管,当头部位置变化时,半规管内的内淋巴流动刺激壶腹嵴,从而引发眩晕。耳石的脱落可能与头部外伤、内耳疾病(如病毒性迷路炎等)、内耳老化等因素有关。例如,头部外伤史的人群,耳石更容易脱落导致发病。
2.易发人群及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老年人相对更常见,这与内耳老化有关。患者在卧位翻身、从坐位起立等头部位置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容易诱发短暂的眩晕发作。
二、神经系统相关原因
(一)前庭神经炎
1.发病机制:多数认为是病毒感染累及前庭神经所致。病毒感染前庭神经后,引起神经的炎症反应,导致前庭功能障碍,出现眩晕症状,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后1-2周出现眩晕症状,提示可能与前庭神经炎有关。
2.易发人群及特点:多见于青壮年,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在身体免疫力较低时,如劳累后,容易发生病毒感染进而引发前庭神经炎导致眩晕。
(二)后循环缺血
1.发病机制:后循环主要供应脑干、小脑等部位的血液,当后循环发生缺血时,影响了前庭神经核等结构的血液供应,导致前庭功能紊乱,引起眩晕。常见的原因是脑血管狭窄、血栓形成等,例如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病因,血管壁上的斑块形成会逐渐狭窄血管腔,影响血流。
2.易发人群及特点: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这些人群由于血管内皮受损、血液黏稠度增高等因素,更容易发生后循环缺血。
三、其他系统相关原因
(一)心血管疾病
1.发病机制:例如,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异常,使脑部供血不足,引发眩晕。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可出现心率过慢,心脏输出量减少,脑部缺血缺氧,导致眩晕发作。
2.易发人群及特点:多见于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如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时,可能因血压波动导致脑部血流改变引发眩晕;冠心病患者在心肌缺血发作时,也可能伴随眩晕症状。中老年人群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群体,需特别关注。
(二)眼部疾病
1.发病机制:例如,重度屈光不正患者如果没有及时矫正视力,长时间用眼后可能出现视觉疲劳,进而引起头晕、眩晕等症状。另外,视网膜病变导致视觉信号传入异常,也可能影响前庭中枢的平衡调节,引发眩晕。
2.易发人群及特点:各年龄段均有发生,尤其是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的人群,如学生、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的上班族等。中老年人群中视网膜病变等眼部疾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也容易因眼部问题引发眩晕。
(三)全身性疾病
1.发病机制:如贫血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脑部供氧不足,可导致眩晕。常见的缺铁性贫血,由于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合成,进而影响氧气运输,引发头晕、眩晕等症状。
2.易发人群及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尤其是女性、儿童(如缺铁性贫血在儿童中较为常见,与挑食、生长发育快等因素有关)、老年人(可能因营养不良等原因发生贫血)。贫血患者在活动后更容易出现眩晕加重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