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俗称“中风”,是急性脑血管疾病,分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有高发病、残、死率特点。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饮食、吸烟、饮酒)、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因素相关。可通过控制基础病、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预防,用“FAST”原则早期识别,特殊人群需特殊关注。
发病机制
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不足而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常见类型有脑梗死等;出血性脑卒中则是脑部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到脑组织中,如脑出血等。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比如动脉粥样硬化可使血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易形成血栓导致缺血性卒中;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血压长期控制不佳,会使脑血管壁薄弱处形成微动脉瘤,血压骤然升高时易破裂出血。
常见症状
不同类型脑卒中表现有所差异,但通常会有一些共同或典型症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能在发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表现,如短暂的单侧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清等,持续时间较短可自行缓解;而急性发作时可出现突发的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口角歪斜、言语不利、视物模糊、头痛、呕吐等。出血性脑卒中起病往往较急,常伴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也可出现上述的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等症状。
危险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脑血管发生病变的风险增加,老年人是脑卒中的高发人群。
性别:男性和女性都可能患脑卒中,但某些因素对不同性别的影响可能略有不同,比如高血压等疾病在男女中的发病情况有一定差异,但总体来说年龄相关的血管退变是共同的危险因素。
生活方式:
饮食:长期高盐、高脂、高糖饮食,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从而增加脑卒中发生几率。例如高盐饮食会使血压升高,长期高脂饮食易导致血脂异常,这些都不利于脑血管健康。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促使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液黏稠度,还会引起血管痉挛,增加脑卒中发生风险。
饮酒:过量饮酒会使血压升高、心律失常,还可能影响血脂代谢等,进而增加脑卒中发病可能。
病史:
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血压长期升高会不断损伤脑血管,使脑血管破裂或狭窄的风险大大增加。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血管病变,高血糖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同时还会影响血液的凝固性等,增加脑卒中发生的可能性。
高脂血症: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会在血管壁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引发缺血性脑卒中。
预防与早期识别
预防:
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应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等控制血糖;高脂血症患者根据病情遵医嘱进行降脂治疗等。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取;适量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戒烟限酒。
定期体检,了解自身血管状况等健康指标,早期发现潜在的脑血管问题并及时干预。
早期识别:可以利用“FAST”原则来快速识别脑卒中,F(Face)指面部不对称,微笑时口角歪斜;A(Arm)指手臂无力,单侧手臂无力或不能抬起;S(Speech)指言语不清,说话含糊或不能流利表达;T(Time)指及时就医,一旦出现上述任何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争取在最佳时间窗内进行救治,因为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4.5-6小时内可能可以通过溶栓等治疗挽救脑组织,出血性脑卒中也需要尽早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治疗。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更要密切关注自身血压、血糖等变化,严格遵循健康生活方式相关建议;有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如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需要更加严格地控制好血糖和血压,定期复诊;儿童虽然脑卒中相对少见,但如果有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等情况也可能发病,对于有相关家族史或可疑症状的儿童也应及时就医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