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多动症(ADHD)治疗遵循多模式干预原则,优先非药物干预,药物仅作补充,目标为改善注意力、控制冲动行为、提升社会功能及学业表现。非药物干预包括行为治疗技术(正向强化、时间管理训练、自我监控策略)及家庭与学校协同干预(家庭环境调整、学校个性化支持);药物治疗包括中枢兴奋剂(哌甲酯、安非他明)及非中枢兴奋剂(托莫西汀、可乐定);特殊人群治疗需注意学龄前儿童优先行为干预、青少年关注药物滥用风险、共病儿童调整干预策略;长期管理与效果评估需持续至青春期后期,每6个月全面评估,家长需参加支持小组。
一、少儿多动症的核心治疗原则与干预方向
少儿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治疗需遵循多模式干预原则,结合儿童年龄、症状严重程度及共病情况(如焦虑、学习障碍),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药物仅作为症状严重或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时的补充。治疗目标为改善注意力、控制冲动行为、提升社会功能及学业表现,同时需关注家庭环境、学校支持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二、非药物干预:行为管理与心理支持
1.行为治疗技术
1.1.正向强化:通过即时奖励(如代币、表扬)强化目标行为(如安静完成作业),需根据儿童兴趣设计奖励形式,避免物质奖励过度依赖。研究显示,行为治疗可使60%~70%的ADHD儿童症状改善,尤其对低龄儿童(6~12岁)效果显著。
1.2.时间管理训练:使用可视化工具(如沙漏、计时器)帮助儿童建立时间观念,将任务分解为小步骤并设定完成时限。例如,将30分钟作业拆分为3个10分钟单元,每完成一单元给予短暂休息。
1.3.自我监控策略:引导儿童记录自身行为(如“今天上课举手发言3次”),通过自我观察提升对冲动行为的觉察。需家长或教师协助初期记录,逐步过渡至儿童自主完成。
2.家庭与学校协同干预
2.1.家庭环境调整:减少家中干扰因素(如关闭电视、整理杂乱桌面),建立固定作息时间表,通过家庭会议明确规则并统一执行。父母需避免指责性语言,采用“描述行为+表达感受+提出期望”的沟通模式(如“你刚才打断我说话,我感到被忽视,希望你能先举手”)。
2.2.学校个性化支持:与教师沟通制定IEP(个别化教育计划),包括座位安排(靠近教师)、延长考试时间、允许分步完成任务等。研究证实,学校干预可使儿童学业表现提升20%~30%,社交冲突减少40%。
三、药物治疗:适应证与药物选择
1.中枢兴奋剂:哌甲酯、安非他明
适用于12岁以上症状严重、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的儿童。通过调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改善注意力,起效快(30~60分钟),但需监测心率、血压及食欲变化。长期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需每3个月评估身高、体重。
2.非中枢兴奋剂:托莫西汀、可乐定
托莫西汀适用于共病焦虑或对立违抗障碍的儿童,起效慢(2~4周),但无成瘾性,副作用以胃肠道反应(恶心、腹痛)为主。可乐定为α2受体激动剂,适用于共病抽动障碍或睡眠障碍的儿童,需注意低血压风险。
四、特殊人群治疗注意事项
1.学龄前儿童(<6岁):优先行为干预,避免药物治疗。研究显示,早期行为治疗可使50%的学龄前儿童症状缓解,且对认知发展无负面影响。家长需接受专业培训,掌握结构化游戏、情绪调节等技巧。
2.青少年(12~18岁):需关注药物滥用风险,中枢兴奋剂可能被误用为“学习辅助剂”。建议联合认知行为疗法(CBT)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同时评估共病抑郁、物质使用障碍的可能性。
3.共病儿童:若合并自闭症谱系障碍,需调整行为干预策略,避免过度刺激;合并癫痫时,禁用哌甲酯,优先选择托莫西汀。共病学习障碍者需联合教育治疗,如多感官教学、辅助技术。
五、长期管理与效果评估
治疗需持续至青春期后期(通常16~18岁),每6个月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症状量表(如Conners量表)、学业表现、社交功能及药物副作用。若症状持续至成年期,需调整为成人ADHD治疗方案。家长需定期参加支持小组,学习压力管理技巧,避免因长期照护产生焦虑或抑郁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