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症是指睡眠量、质异常或睡眠时出现临床症状,可影响日常生活等,分为失眠、嗜睡、睡眠呼吸、异态等障碍,有相应评估诊断方法,治疗干预包括非药物(睡眠卫生教育、心理、运动)和药物干预,需重视并通过综合治疗改善。
睡眠障碍症的分类及表现
失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等,导致睡眠质量下降,无法恢复体力和精力。成年人中较为常见,长期失眠会影响注意力、记忆力、情绪调节等,增加患心血管疾病、抑郁症等风险。儿童失眠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因为生长激素主要在深睡眠时分泌。
嗜睡障碍:患者白天过度嗜睡,无法保持清醒状态,可能在工作、学习或日常活动中频繁入睡。例如,一些发作性睡病患者除了白天嗜睡外,还可能伴有猝倒、睡眠瘫痪、入睡前幻觉等症状,这种疾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多见于青少年和年轻人。
睡眠呼吸障碍:包括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主要表现为睡眠中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常伴有打鼾、夜间憋醒、白天嗜睡等。肥胖人群、中老年男性等是高发人群,长期睡眠呼吸障碍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多种并发症。
异态睡眠:如睡行症(梦游症)、夜惊症等。睡行症多发生在儿童期,患者在睡眠中起床活动,然后又回到床上继续睡觉,醒来后对睡眠中的活动毫无记忆;夜惊症主要发生在儿童,表现为睡眠中突然惊叫、哭喊,伴有惊恐表情和自主神经功能亢进表现,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
睡眠障碍症的评估与诊断
评估方法:医生通常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包括睡眠习惯、睡眠环境、是否有相关症状及持续时间等;还会进行睡眠日记记录,让患者记录每天的睡眠情况,包括入睡时间、醒来时间、夜间醒来次数等;对于一些复杂情况,可能会建议进行多导睡眠图(PSG)检查,该检查可以监测睡眠过程中的脑电、眼电、肌电、呼吸等多项指标,是诊断睡眠障碍的重要客观依据。不同年龄人群的睡眠日记记录和多导睡眠图检查的解读需考虑其年龄特点,例如儿童的睡眠模式与成人不同,在解读多导睡眠图时要结合儿童的正常睡眠发育阶段。
诊断要点: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病史以及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例如,对于失眠障碍,需要排除其他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导致的睡眠问题;对于睡眠呼吸障碍,多导睡眠图中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的次数等指标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睡眠障碍症的治疗与干预
非药物干预
睡眠卫生教育:包括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温度适宜;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睡眠;避免睡前饮酒、喝咖啡或浓茶等刺激性饮品。对于不同年龄人群,睡眠卫生教育的重点有所不同。儿童应培养良好的睡前习惯,如固定的睡前故事时间等;老年人要注意睡眠环境的安全,防止夜间跌倒等意外。
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失眠(CBT-I),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失眠障碍。通过改变患者对睡眠的认知和行为,例如纠正对失眠的过度担忧、建立良好的睡眠联想等。对于有精神心理因素相关睡眠障碍的人群,如抑郁症伴发睡眠障碍的患者,心理治疗结合抗抑郁药物治疗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但心理治疗需由专业的心理治疗师进行。
运动干预:适当的运动可以改善睡眠,但要注意运动时间,避免在睡前短期内进行剧烈运动。例如,成年人可以选择在傍晚或早晨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儿童可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但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药物干预:在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时可考虑药物治疗,但需谨慎选择药物。例如,对于失眠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等药物,但这类药物可能有成瘾性等风险;对于睡眠呼吸障碍患者,一般不首选药物治疗,而是以无创呼吸机治疗等为主。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综合判断,严格遵循用药原则,避免不恰当用药带来的不良后果。
总之,睡眠障碍症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健康问题,不同人群的睡眠障碍有其各自的特点,通过正确的评估、诊断和综合治疗干预,可以有效改善睡眠障碍,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