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呕吐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前庭系统性疾病和非前庭系统性疾病。前庭系统性疾病如梅尼埃病(内耳膜迷路积水致前庭功能紊乱,中青年多见,突发旋转性眩晕伴耳鸣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移位致头位变化时发作,中老年人多见,持续<1分钟伴恶心呕吐)、前庭神经元炎(病毒感染累及前庭神经元,青壮年多见,起病前有上感史,剧烈眩晕持续数天至数周伴严重呕吐);非前庭系统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致血压波动时脑供血不足引发眩晕伴头痛呕吐,心律失常致心泵血异常脑供血不足引发眩晕伴心悸胸闷呕吐等)、眼部疾病(青光眼眼压升高影响神经传导致眩晕伴眼痛视力模糊呕吐等)、神经系统疾病(后循环缺血致后循环血管供血不足引发眩晕伴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颅内肿瘤占位效应致眩晕慢性进展伴头痛视力障碍呕吐等)、其他(颈椎病压迫椎动脉致脑供血不足引发眩晕伴颈部疼痛上肢麻木呕吐等,感染性疾病病原体毒素或炎症刺激致眩晕伴发热鼻塞流涕呕吐等)。
一、前庭系统性疾病
1.梅尼埃病
发病机制:主要是内耳膜迷路积水,导致前庭功能紊乱。其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有关。
人群差异: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中青年多见,无明显性别差异。患者常突然发作眩晕,多为旋转性眩晕,持续时间多为20分钟至数小时,同时伴有耳鸣、耳胀满感,随后出现呕吐症状。
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发病机制:耳石脱落后移位至半规管,当头位变化时,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引发前庭-眼反射,导致眩晕发作。
人群差异: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眩晕发作与头位变化有关,比如从卧位坐起、躺下、翻身等动作时诱发,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分钟,可伴有恶心、呕吐。
3.前庭神经元炎
发病机制:可能是病毒感染累及前庭神经元,导致前庭功能急性丧失。
人群差异: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壮年多见,无明显性别差异。起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突然出现剧烈眩晕,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天至数周,伴有严重呕吐。
二、非前庭系统性疾病
1.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
发病机制:血压突然升高时,可影响脑部供血,刺激前庭中枢,引起眩晕。当血压急剧波动时,还可能伴随胃肠道反应导致呕吐。
人群差异:各个年龄段高血压患者均可能出现,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更易发生。一般在血压明显升高时发作,眩晕程度可轻可重,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
心律失常
发病机制:心律失常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异常,脑供血不足,从而引发眩晕,同时可能因心脏不适刺激呕吐中枢导致呕吐。
人群差异: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有心脏病史的人群风险更高。眩晕发作与心律失常类型和严重程度有关,可伴有心悸、胸闷、呕吐等。
2.眼部疾病
青光眼
发病机制:眼压升高可影响眼部及脑部神经传导,导致眩晕,同时眼压升高刺激眼部神经可引起呕吐反射。
人群差异: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相对多见。常因眼压突然升高发作,眩晕伴有眼痛、视力模糊、呕吐等。
3.神经系统疾病
后循环缺血
发病机制:后循环血管供血不足,影响脑干、小脑等部位的前庭中枢及相关神经结构,导致眩晕。
人群差异: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等)的人群。眩晕可突然发作,常伴有恶心、呕吐、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
颅内肿瘤
发病机制:颅内肿瘤占位效应影响前庭相关结构或神经传导通路,逐渐出现眩晕症状,肿瘤压迫周围组织还可能引发呕吐。
人群差异: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肿瘤生长缓慢者可能在较长时间后出现症状。眩晕为慢性进展性,可伴有头痛、视力障碍、呕吐等。
4.其他
颈椎病
发病机制:颈椎病变压迫椎动脉,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眩晕,同时颈椎病变可能刺激颈部神经反射引起呕吐。
人群差异:多见于长期伏案工作、颈部外伤等人群,中老年人多见。眩晕多与颈部活动姿势有关,可伴有颈部疼痛、上肢麻木、呕吐等。
感染性疾病
发病机制:如感冒等感染性疾病,病原体产生的毒素或炎症刺激可影响前庭功能及胃肠道功能,导致眩晕、呕吐。
人群差异: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及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感染。眩晕程度一般与感染严重程度相关,伴有发热、鼻塞、流涕、呕吐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