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积液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盆腔积液多见于生育年龄女性,月经期或排卵期因盆腔脏器充血、卵泡破裂等致少量渗出,量少无不适可自行吸收;病理性盆腔积液可由炎症因素(如盆腔炎,与感染、宫腔操作等不良生活方式及既往盆腔炎史等有关)、异位妊娠(生育年龄有性生活女性易发生,与输卵管炎等有关)、黄体破裂(育龄女性黄体期易发生,与剧烈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盆腔腹膜结核(年轻女性易发生,与生活环境差等有关及既往结核病史)等导致,不同病因有相应表现及相关因素关联。
年龄性别因素:多见于处于生育年龄的女性,因为生育年龄女性有正常的月经周期和排卵过程,这是生理性盆腔积液产生的基础。男性一般不会有这种因月经或排卵导致的盆腔积液情况。
生活方式影响:一般正常的生活方式下都可能出现生理性盆腔积液,比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情况下,只要月经和排卵正常,就可能出现这种生理性的少量盆腔积液。
病史关联:如果没有妇科相关的病理性病史,单纯出现这种少量的生理性盆腔积液是正常的生理表现。
病理性盆腔积液
炎症因素
产生原因:盆腔炎是导致病理性盆腔积液的常见原因。女性生殖系统受到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时,炎症会刺激盆腔脏器,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增多,从而形成盆腔积液。例如,不洁性生活、宫腔操作(如人工流产、刮宫等)后,病原体容易侵入盆腔引起炎症。盆腔炎导致的盆腔积液量可多可少,多伴有下腹部疼痛、腰骶部酸痛、白带增多且异常等症状。
年龄性别因素:生育年龄女性由于生殖系统相对活跃,且可能面临宫腔操作等情况,较容易发生盆腔炎进而出现病理性盆腔积液;绝经后的女性生殖系统抵抗力相对下降,但如果有其他炎症蔓延等情况也可能出现,但相对生育年龄女性发生率较低。男性不存在女性生殖系统相关的炎症导致盆腔积液的情况。
生活方式影响:不注意性生活卫生、经期不注意卫生(如使用不洁卫生巾等)、多次宫腔操作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盆腔炎的发生风险,从而增加病理性盆腔积液的发生概率。
病史关联:如果既往有盆腔炎病史、宫腔操作史等,再次出现盆腔积液时需要考虑病理性因素的可能。
异位妊娠
产生原因: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如输卵管妊娠,当胚胎死亡后,会引起腹腔内出血,血液积聚在盆腔,形成盆腔积液。异位妊娠导致的盆腔积液一般有停经史、阴道不规则流血、下腹部隐痛或酸胀感等表现。通过超声检查等可以发现盆腔积液以及附件区的异常包块等。
年龄性别因素:多见于生育年龄有性生活的女性,尤其是有输卵管炎等影响输卵管通畅性的女性更容易发生异位妊娠。男性不存在异位妊娠的情况。
生活方式影响:既往有输卵管炎等疾病可能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比如性传播疾病未及时治疗等,而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异位妊娠的发生风险,进而导致盆腔积液。
病史关联:如果既往有输卵管炎、盆腔手术史等,发生异位妊娠的风险增加,也就更容易出现因异位妊娠导致的盆腔积液。
黄体破裂
产生原因:黄体期时,黄体表面小血管破裂,导致腹腔内出血,血液积聚在盆腔形成盆腔积液。黄体破裂多发生在月经周期的后半期,可出现下腹部疼痛,疼痛程度不一,部分人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年龄性别因素:多见于育龄女性,尤其是月经周期比较规律的女性在黄体期容易发生。男性不存在黄体相关的情况,不会出现黄体破裂导致的盆腔积液。
生活方式影响:剧烈运动、性生活剧烈等可能诱发黄体破裂,不良生活方式增加了黄体破裂的发生概率,进而导致盆腔积液。
病史关联:一般既往如果没有特殊的黄体相关病史,但在黄体期由于上述诱发因素可能发生黄体破裂。
盆腔腹膜结核
产生原因:结核杆菌感染盆腔腹膜,会引起腹膜的渗出、粘连等,从而导致盆腔积液。患者多伴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以及下腹部坠痛等局部症状。
年龄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女性都可能发生,但多见于年轻女性,男性一般不发生盆腔腹膜结核导致的盆腔积液。
生活方式影响:如果生活环境较差、自身抵抗力较低等,可能增加结核杆菌感染的风险,从而引发盆腔腹膜结核导致盆腔积液。
病史关联:如果既往有结核病史,尤其是肺外结核病史,更容易发生盆腔腹膜结核进而出现盆腔积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