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多动症检查需综合多方面,包括观察日常行为(不同环境及不同年龄侧重点不同)、采集病史(孕期、出生、家族史)、用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不同版本适用不同情况)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辅助评估),还需医学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如神经系统检查(智力测试、脑电图,不同年龄操作有差异)、影像学检查(头颅MRI或CT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特殊情况处理),全面准确判断儿童是否患多动症,充分考虑相关因素影响。
一、临床观察与病史采集
1.日常行为观察
对于小孩多动症的检查,首先要观察孩子在不同环境下的日常行为表现。例如在学校课堂上,多动症儿童往往难以安静坐着,会频繁扭动身体、离开座位,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在老师讲授的内容上,经常分心做其他无关的事情。在家庭环境中,可能表现为写作业时容易被周围的事物吸引,不能持续专注完成作业,频繁中断。
年龄因素会影响观察的侧重点,比如幼儿期多动症儿童可能更多表现为过度活动,如不停地奔跑、攀爬等不符合年龄阶段安静要求的行为;学龄期儿童除了过度活动外,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会更突出。
2.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母亲孕期情况,如是否有感染、接触有害物质等情况,这可能与儿童多动症的发生有一定关联。还需了解出生时的情况,是否有早产、难产、窒息等情况。此外,要询问家族史,若家族中有类似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或精神行为异常的情况,孩子患多动症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二、专业量表评估
1.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
这是常用的评估儿童多动症的量表之一。该量表有父母用版、教师用版和儿童自评版。父母用版主要评估孩子在家庭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包括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等方面的问题;教师用版则侧重于评估孩子在学校课堂及与同学相处等方面的行为表现;儿童自评版让儿童自己对自身的一些行为进行评价,能从儿童自身角度反映相关情况。通过对量表各项内容的评分,可以较为客观地判断儿童是否存在多动症以及多动症的严重程度。
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量表的适用情况略有不同。低龄儿童可能需要家长或老师协助完成量表填写,而年龄稍大一些能够理解量表内容的儿童可以自己完成自评部分。
2.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
CBCL也可用于多动症的辅助评估。其中的相关维度能够涵盖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等方面,其中与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相关的条目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多动症倾向。该量表从多个方面对儿童进行评估,包括社交能力、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等,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方面的得分情况,能更全面地了解儿童的整体行为状况,进而辅助判断是否患有多动症。
三、医学检查排除其他疾病
1.神经系统检查
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包括智力测试、脑电图等。智力测试可以评估儿童的智力水平,若儿童智力正常但存在明显的行为问题,结合其他表现更支持多动症的诊断。脑电图检查主要是查看儿童的脑电活动情况,多动症儿童的脑电图可能会有一些非特异性的改变,如慢波增多等,但脑电图检查结果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不能仅凭脑电图异常就确诊多动症,因为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脑电图出现类似改变。
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神经系统检查的操作方法和重点略有差异。幼儿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时需要更耐心和巧妙的方式来完成各项检查项目,学龄期儿童则可以按照常规的神经系统检查流程进行。
2.影像学检查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或CT检查可以帮助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类似多动症的症状。例如脑部肿瘤、先天性脑发育异常等情况可能会引起儿童出现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类似多动症的表现,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脑部结构是否存在异常,从而排除这些器质性疾病。
影像学检查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需要在适当的镇静下进行,以确保检查能够顺利完成,同时要考虑到辐射等因素对儿童的影响,对于需要进行CT检查的儿童,要严格掌握适应症,权衡利弊后进行。
总之,小孩多动症的检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通过临床观察、病史采集、专业量表评估以及必要的医学检查来全面、准确地判断儿童是否患有多动症,在整个检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性别等因素对检查结果的影响,确保检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