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肚子疼呕吐的常见原因包括消化系统问题(如急性胃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肠梗阻)和外科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肠套叠),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诊断,一般处理是休息禁食并少量多次服补液盐,腹痛剧烈等严重情况要立即送医,不同年龄婴儿、幼儿及学龄期有特殊考虑,要依具体情况应对。
一、常见原因及相关情况
(一)消化系统问题
1.急性胃肠炎
多与饮食不洁有关,如食用了被细菌(如大肠杆菌等)、病毒(如诺如病毒等)污染的食物。孩子除了肚子疼、呕吐外,可能还会有腹泻症状,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溏。不同年龄的孩子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婴幼儿可能更易出现脱水等严重情况,因为其体液调节能力相对较弱,表现为尿量减少、精神萎靡等。
2.胃肠功能紊乱
可能与饮食不规律、腹部着凉等因素有关。例如孩子进食过多、过快,或者突然添加新的食物,都可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肚子疼、呕吐,一般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腹痛程度相对较轻,可能没有明显的腹泻等其他严重伴随症状。
3.肠梗阻
孩子会出现阵发性的剧烈腹痛,呕吐频繁,呕吐物可能为胆汁样甚至粪样物质,同时伴有停止排气排便。这种情况是比较危急的情况,需要及时就医,因为肠梗阻可能导致肠坏死等严重后果,不同年龄的孩子肠梗阻的原因可能不同,婴幼儿可能与肠套叠等有关,年长儿可能与肠道粘连等有关。
(二)外科急腹症
1.急性阑尾炎
早期可能表现为脐周疼痛,然后逐渐转移至右下腹固定疼痛,同时伴有呕吐,部分孩子还会出现发热。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阑尾炎的表现不典型,婴幼儿可能腹痛部位不固定,容易延误诊断。
2.肠套叠
多见于婴幼儿,尤其是4-10个月的婴儿。典型表现为突发的剧烈腹痛,孩子哭闹不安,呈阵发性,同时伴有呕吐,呕吐物为奶汁或食物,随后可出现果酱样大便。
二、诊断相关要点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孩子的发病过程,包括腹痛开始的时间、部位、性质(是绞痛、隐痛还是胀痛等),呕吐的时间、频率、呕吐物的性状等。同时了解孩子的饮食情况,近期是否有不洁饮食史,有无腹部着凉等情况。对于婴幼儿,还要询问家长孩子的排便情况,有无排气等。
(二)体格检查
医生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情况,触摸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包块等。例如怀疑肠梗阻时,会检查腹部是否有肠型、蠕动波等。对于怀疑阑尾炎的孩子,会检查右下腹的压痛情况等。
(三)辅助检查
可能会进行血常规检查,了解白细胞计数等情况,判断是否有感染存在。如果考虑肠梗阻等情况,可能会进行腹部X线检查,观察是否有气液平面等肠梗阻的典型表现;对于肠套叠,可进行腹部B超检查,往往能发现套叠的肠管影像。
三、应对及处理原则
(一)一般处理
如果孩子只是轻微的肚子疼、呕吐,没有严重的脱水等情况,首先要让孩子休息,暂时禁食一段时间,一般2-4小时,让胃肠道得到休息。然后可以少量多次给予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
(二)及时就医情况
如果孩子腹痛剧烈,持续不缓解,呕吐频繁,伴有高热、精神差、血便等情况,应立即送往医院就诊。因为这些情况可能提示病情较重,如肠梗阻、肠套叠、严重的阑尾炎等,需要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如肠梗阻可能需要胃肠减压、手术等治疗;肠套叠可能需要空气灌肠等复位治疗等。
四、不同年龄特殊考虑
(一)婴儿期(0-1岁)
婴儿肚子疼呕吐需要特别谨慎,因为婴儿表达能力差,病情变化快。如果婴儿出现肚子疼、呕吐,家长要密切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囟门情况等。一旦有异常表现,如精神萎靡、囟门凹陷等脱水表现,要尽快就医。同时,婴儿的喂养要特别注意卫生,避免食用不合适的食物。
(二)幼儿及学龄前期(1-6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可能会因为饮食不注意等出现胃肠功能紊乱等情况。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定时定量进食等。当孩子出现肚子疼呕吐时,要根据孩子的具体表现判断病情轻重,如果自己难以判断,应及时就医。
(三)学龄期(6岁以上)
学龄期孩子相对能表达自己的不适,但仍需要家长关注。如果孩子出现肚子疼呕吐,要了解孩子近期的生活、学习情况,有无腹部外伤等情况。同时,这个阶段的孩子也可能因为肠道寄生虫等原因出现类似症状,需要医生进一步排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