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措施(休息与体位调整、环境要求)、病因治疗(耳部疾病如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神经系统疾病如后循环缺血、小脑病变的针对性治疗)、药物辅助治疗(抗眩晕药物如苯海拉明、地芬尼多的使用注意事项)和康复训练(平衡训练、眼动训练及不同人群训练的注意要点)。
一、一般治疗措施
1.休息与体位调整
眩晕发作时应立即坐下或躺下休息,避免活动导致眩晕加重。对于部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可通过特定的体位变换来缓解症状,例如耳石复位法相关的特定头位摆放,但需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在休息时,可采取半卧位等相对舒适的体位,减少头部的不必要转动。对于儿童患者,要确保其休息环境安全,避免因眩晕导致摔倒等意外。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的患者,要注意休息时血压的监测,避免血压波动影响眩晕症状。
2.环境要求
保持周围环境安静、光线柔和。过于嘈杂或明亮的环境可能会刺激患者,加重眩晕感。对于老年患者,安静舒适的环境有助于其身心放松,缓解眩晕带来的不适。儿童患者在安静柔和的环境中也能更好地恢复,减少因环境因素导致的焦虑情绪,从而间接缓解眩晕。
二、病因治疗
1.耳部疾病引起的眩晕
梅尼埃病:可使用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如倍他司汀等(仅提及药物名称),但具体用药需根据患者病情由医生决定。对于梅尼埃病患者,要注意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在饮食方面,要限制盐分摄入,因为高盐饮食可能会加重内耳水肿,从而加重眩晕症状。儿童患者患梅尼埃病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更要谨慎对待,在饮食和生活管理上要更加严格遵循医嘱。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主要依靠耳石复位治疗,通过专业的手法将耳石复位到正常位置,从而缓解眩晕。复位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头部快速转动,一般建议在复位后的几天内避免乘坐交通工具等可能导致头部位置快速变化的情况。对于老年患者进行耳石复位时,要考虑其身体耐受性,操作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2.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眩晕
后循环缺血:需要改善脑循环,可使用一些扩张脑血管的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对于有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在生活方式上,要适量运动,如适合自身的散步等轻体力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血管弹性较差,更要注重基础疾病的控制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以降低后循环缺血导致眩晕的风险。儿童患者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眩晕相对少见,但如果发生,要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
小脑病变:如小脑梗死或出血等,需要针对具体的病变进行治疗,如梗死患者可能需要溶栓、改善脑供血等治疗(仅提及治疗方向)。对于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要定期进行体检,监测神经系统相关指标。在照顾特殊人群如老年小脑病变患者时,要注意其日常行动的协助,防止因眩晕导致跌倒等意外发生。
三、药物辅助治疗
1.抗眩晕药物
苯海拉明:可用于缓解眩晕症状,但儿童使用需谨慎,因为儿童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与成人不同,可能会出现过度镇静等不良反应。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使用苯海拉明时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并根据情况调整剂量。
地芬尼多:能改善眩晕症状,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使用地芬尼多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等,要注意观察。在使用任何抗眩晕药物时,都要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其他正在服用的药物,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四、康复训练
1.平衡训练
对于眩晕缓解后的患者,可进行平衡训练,如站立训练、行走训练等。站立训练可从在较稳定的环境中双脚并拢站立开始,逐渐过渡到单脚站立等难度更高的训练。行走训练则从在平坦道路上缓慢行走开始,逐渐增加行走的速度和难度。对于儿童患者,平衡训练要在家长或专业人员的陪同下进行,确保安全。老年患者进行平衡训练时,要选择合适的场地,如室内平整地面,避免在湿滑或不熟悉的环境中训练,防止跌倒。
2.眼动训练
通过特定的眼动训练来改善因眩晕导致的眼动功能异常。例如,进行眼球跟随目标运动的训练,让患者跟随固定的物体进行眼球运动。对于有眼部基础疾病的患者,在进行眼动训练时要谨慎,避免加重眼部病情。儿童患者进行眼动训练时,要选择有趣的目标物体来吸引其注意力,提高训练的依从性。



